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浙大城院城市治理与立法研究中心为杭州城市国际化战略行动出谋划策

公共标识外文使用规范迫在眉睫

曾经让人吐槽的“钱潮路”路牌。

  本报讯 见习记者王艳报道 9月16日,杭州成功获得了2022年第19届亚运会举办权,这是杭城的国际化发展中的又一盛事。正当人们欢欣鼓舞的时候,长期致力于城市治理研究的专家学者积极发声,就杭州“是否已做好准备”亮出独立观察。其中,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城市治理与立法研究中心的专家团队特别作了公共标识外文使用管理的调研,提出了规范化管理的对策和建议,旨在营造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推进杭州国际化战略行动。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城市治理与立法研究中心主任、杭州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方洁,中心研究员、公共管理系主任孙雁和中心研究员、杭州市翻译协会执行会长应远马共同推动了这次调研。基于研究团队多年对城市治理与立法的研究经验,这次他们提出了《杭州市国际化战略行动中公共标识外文使用的管理研究》。

  研究指出,今年5月1日,《杭州市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2015—2017年)》公布,2017年前,杭州市将初步建成具有浓郁东方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届时,杭州与上海并肩成为长三角这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中心城市,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来杭旅游、投资、居住、求学。但是,杭州在国际舞台上的精彩亮相还有待于诸多城市软硬件的完善,有待于诸多细节的补足。目前来看,城市公共标识没有跟上国际化行动的步伐,公共标识外文使用规范迫在眉睫。

  公共标识外文使用是城市面向国际社会的一张名片,公共标识外文使用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国际形象。他们举例,“钱潮路”被译成“‘钱—来—了’路”, 类似的“美政路”、“八卦田”等“神翻译”曾登上国内多家媒体的头条。在道路交通、旅游景点、商业文化、体育设施和医疗卫生等公共场所标识的外文意思表达不准确,使用不规范、不统一等问题也很突出,严重地影响杭州市国际化进程中的城市形象。虽然部分问题经事后补救措施得到缓解,但未形成长效机制。

  对产生问题的根源,他们分析是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与外文使用习惯产生冲突;缺少公共标识外文使用的统一规范;缺少公共标识外文使用错误的事前预防与追责机制;缺少对公共标识文本管理市级层面的统一组织与协调机制。

  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这些国际性会议或赛事都曾促使北京、上海与深圳加强了对公共标识外文使用的综合管理。借鉴这些已具国际化元素的城市经验的基础上,中心专家建议,一要制定“公共场所外文使用管理”的政府规章,在外文使用规范化的基础上,尽可能提升外文翻译的文化内涵;二要成立“公共标识外文使用管理领导小组”,并制定工作机制,各部门应各司其职,加强行业管理;三要尽快成立杭州市公共标识外文译写专家委员会,采用由领导小组负责,专家委员会把关的管理模式;四要尽快出台符合杭州特色的地方补充性标准,坚持“标准先行”的原则;五要建立健全公共标识文本的社会监督体系,发挥公众的力量。

  杭州是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世界休闲之都、国际会展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西湖和运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即将承办G20峰会、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及世界游泳大会、亚运会等重大国际会议与赛事。城市的国际化进程有赖于富有效率的行动,及时对与国际影响直接关联的公共标识外文使用管理作出规划安排对杭州意义非凡。


浙江工人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公共标识外文使用规范迫在眉睫 2015-09-19 2 2015年09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