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健康·养生

一颗“胶囊”探清消化道盲区

  ■记者王艳

  刘先生去年10月底开始出现腹胀、腹泻,每天两三次。后来症状逐渐加重,出现间断性脐周腹痛,排便后减轻,有里急后重感和排不尽感,而且腹泻频繁,每天五六次水样便,并出现肛周包块。

  当地医院诊断刘先生患肛周脓肿,需要手术切除治疗。谁知术后切口不愈合,他反复发热,腹胀、腹泻症状依然没有好转。医生给刘先生做了传统的胃肠镜检查,均没有发现异常,病因无法明确诊断。

  刘先生来到浙江省中山医院就诊,该院脾胃病科主任张咩庆主任医师通过胶囊内镜检查,发现刘先生全小肠黏膜充血肿胀,伴有裂隙状、环状溃疡,并有鹅卵石样改变,符合典型克罗恩病表现。在给予积极的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刘先生的病情逐渐得到了控制,症状均明显缓解。

  张咩庆介绍说,小肠位于幽门与回盲瓣之间,是消化道最长的器官,长约5~7 米,走向迂曲盘绕,相互重叠。胃镜检查仅能观察十二指肠,肠镜检查仅能观察回肠末端。小肠气钡造影、腹部CT、推进式小肠镜等检查存在诊断阳性率低、定位和定性欠准确,检查痛苦及并发症多等缺点。长期以来小肠一直是消化道检查的盲区。

  2001年胶囊内镜上市,使小肠的无创化检查成为可能。

  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只需要用水服下一颗智能胶囊,它就会通过胃肠肌肉的蠕动,按“胃→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结肠→直肠”的路线运行,做个全程的“消化道摄影师”。然后以数字信号传输图像到病人随身携带的记录装置上。整个过程大概需要8~10小时。其间患者可离开医院,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时间到了以后,患者只需送回数据记录仪,医生根据记录仪内的近8万张照片,查看食管、胃、小肠、大肠的病变情况并做出及时诊断。任务结束后,胶囊会随着粪便自行排出体外。

  张咩庆说,传统的胃镜、肠镜需从口腔甚至肛门插管检查,不少患者抗拒排斥,而胶囊内镜无创无痛,吞下后就能自由活动。胶囊内镜已成为小肠疾病的一线检查技术和不明原因消化出血、腹痛、腹泻诊断的主要方法。


浙江工人日报 健康·养生 00003 一颗“胶囊”探清消化道盲区 2016-03-15 2 2016年03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