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职业·教育

职业农民、羽毛扇制作技师、 毛笔制作工、百叶龙制作……

湖州“因地制宜” 培养技能人才

  ■记者杜成敏

  湖州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传统农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同时,它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地,平均每1.58万人就拥有1个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为了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湖州市在技能人才培养上,也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创新做法。

  农民学院:

  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农民

  邱勤林是湖州市南浔经济开发区的一名普通农民,也是湖州农民学院的在读大学生。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45岁还能上大学。正是靠着从学校里学到的技能知识,他建起了占地380亩的蔬果园。2015年的清明节和“五一”节,他还利用电商销售了上千斤的水果,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在湖州市的乡村田野,像邱勤林这样的农民大学生还有很多。

  近年来,湖州现代生态高效农业逐步发展,智慧农业和物联网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但与新技术不相衔接的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农民的技能水平急需提升。

  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技能人才,2010年4月,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市农办、浙江大学联合发起的湖州市农民学院正式创办,而它也成为了全国首家地市级的农民学院。

  湖州农民学院设立了畜牧、畜牧兽医、园林技术、茶叶生产加工、园艺技术、淡水鱼养殖等6个纯农专业和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观光农业等4个涉农专业,并邀请浙江大学和当地的农业专家撰写教材。

  在师资上,湖州农民学院通过建立一支由浙江大学、市农技推广员、职业技术学院研究人员和乡镇农技推广员组成的“省市校乡、农科教技”四合一的专家教师队伍,每一名在读的农民大学生,都配备有浙江大学的指导教授和市县的农技推广专家。

  与此同时,湖州市财政也加大投入。农民学院学制为2年,费用共6000元。其中,政府承担3000元,职业技术学院承担近2000元,农民个人承担1000元左右就能完成所有课程。截至2014年,湖州市财政共投入经费近400万元。

  47岁的闵建强去年从湖州农民学院毕业,获得了大专学历,但他并不满足,准备今年继续报名申请攻读本科学位。

  在湖州,读完专科读本科,读了本科还想念研究生,誓将学习进行到底的农民大学生还真不少。根据学员们不断学习的要求,农民学院贯通了人才培养通道,逐渐形成“专业硕士教育+高职教育+中职教育+在职研修和短期培训”的人才培养梯度。

  “现在,我们不仅能上中专,能上大专,还能上本科,上研究生。所有通道全部打通,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啊。”闵建强说。

  同时,学院与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密切配合,依托教学实践基础,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考试,帮助学生取得职业技能证书。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

  2015年5月13日,湖州羽毛扇制作高技能人才培训班在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举行开班仪式,湖州羽毛扇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曹利芬向首批52名学生传授羽毛扇的制作技能。这是湖州市羽毛扇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首次开班。

  湖州羽毛扇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中国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民族传统产品之一。随着羽毛扇实用功能弱化,作为传统的工艺产品,仍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

  培养新的技能传承人,是湖州市实现非遗项目“活态”传承的一项重要措施。

  此外,湖州市是“中国毛笔之都”,为避免湖笔制作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从2009年开始,湖州市不断加强对湖笔技能人才的传承保护。

  2012年,湖州市完成了湖笔制作初级、高级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编写工作,目前已有56名笔工获得了毛笔制作专项能力高级证书。

  2014年,湖州市申报了毛笔制作工国家职业标准开发任务。同年,开始实施“百名湖笔技师”培养计划,准备利用3年时间,培养湖笔制作工技师以上人才100名以上。

  在人才培养扶持政策上,湖州市对培养35周岁以下关键工艺的新工,政府给予3年的人才补助资金,第一、二、三年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200元、1000元和800元补助。对关键工艺名师,实行每带一名徒弟给予一年600元补助的政策。对报经市湖笔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的办班学校,每学年给予每位学员1000元的学习补贴。

  在多方扶持下,目前湖州全市湖笔生产和经营企业共有102家,年产值突破2亿元,共有一线笔工约1000人,其中毛笔制作工高级技师5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

  据统计,湖州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9项、省级项目43项、市级项目171项,为了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后继有人,湖州市以各院校为依托,大力推进非遗教学基地建设。目前,湖州市共有湖州师范学院(湖剧)、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笔制作技艺)、长兴高级职业中学(百叶龙)和湖州爱山小学(湖笔制作技艺)、吴兴区环渚乡塘甸小学(湖剧)、南浔区练市镇练市小学(练市船拳)等8所学校被列为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

  此外,全市还开展了“南太湖文化小传人”活动,大力实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目前,湖州市现有“南太湖文化小传人传习基地”16家,发展小传人400余人,全市命名18所学校为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浙江工人日报 职业·教育 00003 湖州“因地制宜” 培养技能人才 2016-09-09 2 2016年09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