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共享”成为“公害” 因为规则缺位

  ■阮向民

  清明小长假,10万辆共享单车“攻陷”西湖,游客徒叹寸步难行。共享单车确实给出行提供了另一种便利的可能性,但同时,它的“野蛮生长”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管理难题。据介绍,杭州市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并重视到这个问题,并已专门就此召开了协调会,将由杭州市交通局牵头制定管理办法。交警和城管部门也将各司其职,对于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的违停单车,将依法罚款或者拖车,发现有占道行为的,将及时搬离清理。

  从去年开始,共享单车成为绝对的“网红”。共享的美好寓意,加之于依托移动互联网的时尚方式,以及“随时随地有车骑”的强势宣传,使其很快在各大城市普及。

  与杭州首创的公共自行车赢得一片叫好声不同的是,共享单车的出现,叫座但不叫好。就在不久前,中消协公开表态,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共享单车行业的规范管理,让消费者的人身安全、资金安全、个人信息安全有保障。但显然,中消协的提醒没有说到大多数人的心坎上,人们吐槽声最强烈的并不是这些,而是环顾景区四周,人行道,甚至机动车道已经被共享单车占领,自己已经无路可走了,这一刻,“共享”成了“公害”。

  如此情景,不得不需要对共享单车的生存环境作一番探讨。有专家认为,杭州公共自行车在人们的出行选择中已经占了很大的比重,并不需要共享单车挤占份额。但也有人认为,一个小长假,就用上了10万辆共享单车,说明市民有需求。

  这样的争论基本上又陷入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泥潭,争不出个所以然。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共享单车有需求,但也需要有节制,这个度怎么把握,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达成共识。

  共享单车倡导的是绿色出行,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分担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一禁了之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基于这样的认识之后,需要着手考虑共享单车的准入门槛、停车位设置和停放规范,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

  从某种角度说,“共享”成为“公害”,原因在于规则的缺位。当然,共享单车作为一项新生事物,管理规则一时跟进滞后是可以理解的,但鉴于共享单车野蛮生长的态势,有关部门的确需要拿出雷厉风行的作风,一旦错过规范管理的黄金时间,治理的成本就会无限放大。


浙江工人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共享”成为“公害” 因为规则缺位 2017-04-08 2 2017年04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