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人文

解读浙东唐诗之路

  一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世外桃源,一条“连峰数十里,修竹带平津”的古道,一部从魏晋遗风到盛唐气象的文化史,一群飘逸潇洒,纵情山水的诗人才子……一千多年前,数百位唐代诗人先后选择来到天姥山,完成心中的山水人文朝圣。他们大多从钱塘江出发,经古都绍兴,自镜湖向南过曹娥江,溯源而上,入浙江剡溪,走新昌的沃洲、天姥,过天台山石梁飞瀑,载酒扬帆,踏歌而行,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章,踏出了一条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文化之路——浙东唐诗之路。天姥山麓的小城新昌,也因此成为盛唐诗篇中难以磨灭的文化符号,成为这条不朽诗路上的重要节点。

  灵秀山水谱出诗韵传奇

  在《全唐诗》收载的2200余位诗词作者中,有400余位颇有声望的诗人,在这条“浙东唐诗之路”上,写下了1000余首佳作。灵秀俊逸的山水诗篇在《全唐诗》中交错纵横,为天姥山留下一个神秘的“文化密码”,留下一段充满山川诗韵的山水传奇。

  1500年前,才华横溢的谢灵运被逐官还乡,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纵情山水。也是从那时起,“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的他,第一次慕名来到了天姥山,还自创了一双木制的“谢公屐”,写下了著名的《登临海峤》等多首诗。

  再之后,他又“伐木开径”,打通了天姥山的几处险要通道,一度吸引了众多诗书画以及佛道人士络绎不绝地来到了天姥山,在谢公的带动下,“入剡隐居,占山筑卜”,成为一时之风。“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等诗句流传出去,让这里名声大振,众多文人心神往之。

  这条山道,就是后人世代相传的“谢公故道”。新昌境内古驿道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在南明街道班竹村,村中长约一千米、宽约两米的鹅卵石步道饱经千年沧桑而历久弥新,每块卵石似乎都写满清逸的山水诗文。

  交通既已便利,再加上对先贤风骨的心向往之,此后的数百年间,不断有文人墨客来此游历。此间,诗仙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四入浙江,三入剡中,二上天台山,唱出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千古绝唱;诗圣杜甫在此徜徉四年之久,仍对钟灵毓秀的剡溪美景“欲罢不能忘”;孟浩然泛舟江上,“时时引领望天末”,数次询问“何处青山是越中”,白居易更是撰文盛赞曰“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登临海峤》、《梦游天姥吟留别》最终成为了“中国山水诗”的开山之作,天姥山,自然也成了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

  传说典故勾出仙山轮廓

  山水,是自然之造化,也是文化之根基。新昌山水几乎都与文化相生、相荣,在传承中繁荣。除了山水诗篇,尚有许多寻仙传说在天姥山山民间口耳相传,尚有许多古迹遗址在唐诗之路上流光溢彩。

  最早提出“唐诗之路”这一说法的学者竺岳兵曾出示过一张“新昌天台段唐诗之路”旅游线路图。在这张简单的示意图上,穿岩十九峰、王罕岭王羲之故居、南岩寺—铁佛寺、大佛寺、谢公宿处、小石佛、刘门坞、迎仙桥、班竹村、天姥岑、顾欢修道处、真君殿、沃洲、十八名士十八高僧雅集处、智者放螺处、竺道潜山馆、清凉寺、腾空山、横渡桥等一个个名胜古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散落在天姥山周围,而那条经由新昌县城、兰沿村附近的古代水路和旱路(谢公古道),如一条丝线,将颗颗珍珠串成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

  在新昌,这样有来历、有传说的古桥、古街、古道、古建筑、古村星罗棋布,不胜枚举,沿着唐才子们踏歌而行的唐诗之路徜徉,一不留神就会走进历史里。

  唐诗之路不单是一条诗人吟颂浙东山水的诗路,更是书法、绘画、诗歌交相辉映之路,是文化昌盛、诗歌兴旺的标志。在这条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化之路上,一个个传奇正逐渐揭开面纱,披上不失古韵的现代外衣,展现出优美的文化活力。

  黄婉晶 何雅


浙江工人日报 人文 00003 解读浙东唐诗之路 2018-01-13 2 2018年01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