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职业·教育

高职生刚毕业就能“出国担重任”

浙江工商职院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为智能制造潜心打造大国工匠

  ■通讯员姚敏明 记者杜成敏

  日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17届毕业生阮怡伦和另两名同学,圆满完成了在德国的在职培训回到宁波。赴德70天里,他们以宁波均普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下简称:均普公司)员工的身份,参与并完成了西门子电机装配线项目的后期生产装配调试工作,得到德国同行的交口称赞。

  刚毕业不久的高职生,为什么迅速成为这家在全球拥有45个研发及生产基地的上市公司的业务能手?均普公司人事主管部门负责人道出了其中缘由:“早在大三时候,他们就是公司的准员工了,这是校企合作的成果。”

  近年来,浙江工商职院一直致力于服务地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先后和均普公司等企业合作试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打通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通道,在聚焦教育机制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人才缺口明显,校企一拍即合

  均普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为高端客户提供装配测试设备与生产线,以及为企业“私人定制”非标准自动化解决方案。据了解,随着越来越多企业迈向转型升级之路,按企业需求定制的非标准自动化生产线势头迅猛,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愈加迫切。

  在此背景下,均普公司发现,浙江工商职院不仅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与公司业务较为匹配,该校提出并长期坚持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席工人、技术能手带徒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他们熟知的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学校主动对接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要,以“工业4.0”标准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让人才培养紧跟产业发展步伐。这些因素都吸引了均普公司。

  2016年7月,校企双方达成协议,从浙江工商职院智能电子学院(汽车服务学院)选拔15名电气自动化技术或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大三学生,学校派出高水平实训指导教师、企业投入专项资金,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导向进行定点特殊培养,对于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取得毕业证书且符合招聘要求的学生,将直接安排就业。

  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周期因此缩短3年

  每天早晨7点半,浙江工商职院大三学生汪华臻都会搭乘均普公司的班车到企业“上班”。换上工作服,从晨读英语、学习理论知识,到进入车间练习车床、铣床、磨床、钻床等高精度设备的规范操作,再到跟着企业师傅参与具体项目,直到下午5点再坐专车返回学校。

  对于准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的切换,汪华臻已经非常适应,即将毕业的他已经完成了校企双方共同对其高级学徒的晋级评估。他很可能成长为像阮怡伦这样的业务能手。

  据了解,为全面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和素养水平,校企双方共同构建了以“初级学徒→中级学徒→高级学徒”三级学徒为途径、形成“学生(准员工)→毕业生(员工)”身份递进式转换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

  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职业素养、专业基础技术技能和岗位技术技能等模块的学徒课程体系被重新构建,课程标准精准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学生的理论课和实践课课时占比因阶段不同而不断变化,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教学任务也适时调整。

  校企双方还根据企业实践质量标准,共同遴选并设定了电气安装车间和机械加工车间为专门的“学徒型企业车间”,制定了车间的运行与管理规范,核定企业的投入成本,加强品质、绩效和安全管理。

  “把教室搬到了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师傅’、‘专业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点线面对接。”浙江工商职院智能电子学院副院长李方园说。

  “经过两年实践,效果很明显。”均普公司人事部门负责人称,“通常培养一名成熟的装配技师需要5~8年的时间,而校企合作模式至少能缩短2~3年。”

  除了均普公司,浙江工商职院还与宁波晨江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宁波福特继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均有校企合作项目,现已完成3个试点班共计52人的学徒培养工作。

  目前,学校还与多家大型企业洽谈,计划把已经成熟的经验及模式加以复制和推广,并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浙江工人日报 职业·教育 00003 高职生刚毕业就能“出国担重任” 2018-05-04 2 2018年05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