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职工

百变“年货” 带爱回家

  ■王晓霞

  (杭州春芽实验学校教职工)

  《京都风俗志》云:“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星罗棋布。”自古以来,置办年货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回想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兴盛的年货清单是肉、蛋、新衣和老三件(手表、自行车、收音机);到了90年代初,过年的零食多了起来,大白兔、麦乳精、传呼机成了当时很流行的年货,人们开始用传呼机拜年;90年代末,柯达、VCD、大哥大兴盛起来,受到当时年轻人的热情追捧;进入21世纪以来,手机、电脑备受大家欢迎,人们开始置办“3C产品”,达到了“人手一机”的时代,短信拜年成了春节的“保留节目”。接着,网购、3D年画等技术年货层出不穷;而到了我们今天,红包、VR、智能家居等高科技年货更是风靡全球。

  浓浓的“年味”永恒不变,变的是日新月异的“年货”。

  小时候最期待的节日就是过年,过年前就早早地把新衣服整整齐齐地叠好放到床头,每天都要看一遍,家里来客人都会给他们看一遍自己的新衣服,然后不厌其烦地叠好放床头,每天都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大年那天的来临。大年那天,早早地就穿好新衣服,高兴地看着爸爸妈妈贴春联、放鞭炮。然后兜里揣满了糖果,蹦蹦跳跳地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回来拿着自己的“战利品”向小伙伴们炫耀。那时候的自己简单快乐,身边不乏亲人朋友的宠爱,彼时最好的年货就是新衣服、糖果和压岁钱。

  长大后,一个人背井离乡,走南闯北,踏上了远在他乡的求学和工作之路,离别的车站成为亲人泪水模糊的剪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远方的游子仍会舔舐着自己的思乡之痛。平日里最温情的瞬间就是和家人视频电话,每次在视频里看到父母头上的银丝,不禁心生愧疚,愧疚的是没有时间去陪伴他们。老爸总会慢条斯理地说:“在外面别太累,身体最重要,照顾好自己,钱够花吗?”说着就给我发了大红包。老妈总会不厌其烦地听我讲工作的事情,跟我谈生活,使我一直用开朗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盼望着,盼望着,终于要回家了!吃了整整一年的外卖,脑子想的全是妈妈烧的菜。早在离放假的前30天,父母就已经把家里的冰箱塞满了。我仿佛看到:父母守候在桌旁,把等儿回家的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

  在外漂泊的游子,与亲人聚少离多,小时候守在父母身旁,似乎并没有感受到亲情的稀缺。长大后,无暇回家照看父母。陪伴似乎成为一种用多少金钱也买不到的奢侈品,用多么贵重的礼物也抵不过的无价之宝。人们常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陪伴是最长情的幸福。“常回家看看”才是我们给亲人最珍贵的“年货”。

  不是“年味”淡了,而是长大后的心境变了,而爱一直都在,让我们把“爱”这份最好的年货带回家。2019年,别让父母等太久。


浙江工人日报 职工 00002 百变“年货” 带爱回家 2019-02-12 2 2019年02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