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企业

让劳模创新工作室 “锻造”更多技能人才

  ■记者曾晨路

  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把“浙江制造”打造成中国制造的标杆,这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工作目标,更是全省制造业的期盼。在此过程中,高技能人才是最不可或缺的支柱力量。然而,当前企业却普遍反映,高技能人才缺口大、流失严重,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破解?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从政策层面、职业教育、企业投入、社会关注等多个维度提出了一系列好建议。作为各项工作走在前列的浙江,近年来在探索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也有着独到之处,即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作用,使之成为高技能人才的“锻造间”。

  省总工会很早就开展了浙江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评选活动。截至去年8月,我省已创建各级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2300多家,推广省级先进操作法60项,完成技术创新1万多项,培训职工200多万人次,40多万名职工获得高一级职业资格。通过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劳动模范和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加快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助力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的企业对创新工作室作用的认知还不够。有的企业一边喊着缺少高技能人才,一边又不愿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有的企业信奉“拿来主义”,不愿意花时间精力自我培养人才,一门心思“挖墙脚”;有的企业设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事实上,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学技术、提素质、同研发、解难题的创新阵地,作用发挥得好,不仅可以让劳模工匠在此平台上最大化地释放个人能量,更能指导和带动一批技术工人成长为高技能人才,并通过工作室的合力,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培养高技能人才,其中最传统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即“师带徒”。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设立,恰恰为“师带徒”创造了更好的机会和平台。这不仅是劳模工匠传授好经验好做法好技艺的平台,也是传播其爱岗敬业、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等良好品德的舞台,更乃“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源、时时是创新之机”良好氛围的营造之地。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可以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发挥出“培养一批、带动一批、影响一批”的规模效应。

  同时,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可以将原本分散在各车间、各部门的人才和智慧聚集在一起,形成“最强大脑”,在优化工艺、技术革新、攻坚克难等方面发挥作用,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新动能”。

  劳模创新工作室也是企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体现,完全可以作为企业招聘的一块金字招牌,以此吸引更多人才进入企业、留在企业,发挥作用。

  破解高技能人才缺口大的路径有千条万条,建好、用好劳模创新工作室便是其中重要一条。与其等待政策倾斜、坐等人才主动流入,不如用好手中法宝——劳模创新工作室,凝聚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为企业提高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能。


浙江工人日报 企业 00002 让劳模创新工作室 “锻造”更多技能人才 2019-03-22 2 2019年03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