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人间

妈妈的诗和远方

  ○王珍

  和妈妈住在一起,我学着关心蔬菜和粮食,开始逛菜市场。发现菜场并不像我想的那样,买菜的人除了婆婆妈妈,有很多的年轻男女,特别是非工作时段。菜场的支付方式也早就融入了支付宝和微信,相比于其他店商,菜场的实体购物更属高频刚需。

  怕妈妈说我买贵了,每次买菜我都会尽量记住打听菜价,万一忘了就求助万能的朋友圈,然后酌情自定一个亲情价报给妈妈。亲情价真的是个很有情有爱的创意,小时候打个酱油买包盐,回家总是把价格往高里说一两分,只为打点落头儿;长大后自己挣钱了,买东西回家给父母,总把价格往低里说,好让他们安心地接受。

  我那点亲情价的小伎俩飞快被妈妈识透,她不和我玩了,宁愿亲自跑农贸市场。相对于我那种抓进篮里都是菜的不负责做法,妈妈明显比我用心,她会很细心地分辨哪摊笋嫩、哪摊鱼新鲜,一丝不苟。时间长了,她就对摊点菜品的优劣了如指掌,直奔那些让她放心满意的摊位。

  不过,不知道是被我同化,还是妈妈觉得当地的人特别厚道诚实,她买菜也开始不问价钱了,甚至和我一样,经常慷慨地放弃几毛钱的找零。

  我的想法是对于顾客来说的小零头,对于店家就不一样,如果每天给所有顾客抹去零头,天长日久也是一笔大数目。小摊小贩的,做点小生意不容易,经不起损耗。但妈妈做得比我更过,有时看到有些摆摊的农民年纪比较大,她就不管那些菜是不是好,家里是不是需要,会全部买下来,好让年迈的摊主早点回家。我说的年迈,其实很有可能比妈妈还年轻些。因为妈妈已经80出头了。

  那些菜摊肉摊的摊主都特别喜欢妈妈这样的买主,心好,不斤斤计较。他们每次见到妈妈都会像看见熟人那样打招呼。一来二去,妈妈和他们竟然像朋友一样。

  有一天买菜回来,妈妈跟我说,她常去买刀切馒头的那家铺子关门了,打听了一下说是店主出了车祸。接下来几天,妈妈就长吁短叹,说,不知道那人伤得重不重,不知道在哪家医院住院,老是叨念着想去医院看看他。

  后来,我们家门口开了两三家菜店,鸡鸭鱼肉、果蔬、调料、粮油等品种齐全,我觉得蛮方便的。但妈妈还是隔三岔五要坐三站公交车跑闲林农贸市场,说那里的菜新鲜,摊、铺多,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妈妈说,虽然门口的菜店也是天天进货,但那些菜运来贩去的,到我们手上都不新鲜了,哪像农家拿出来卖的菜,都是当天一早摘的,透新鲜。所以,她宁愿大老远地拎一堆菜挤公交车。

  以前妈妈住市区时,虽然家旁边就有菜场,但她也是赶来赶去地到一些批发市场买菜,说可以便宜许多。同样是舍近求远,一个是为了省钱,另一个是追求品质。不过我还是不时地试图说服妈妈,像买菜烧饭这些事,能苟且就苟且一下,毕竟这么大年纪了,身体的健康安全更重要。

  我知道,一时半会儿很难让妈妈接受“将就”两个字,因为同样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对我只是鸡零狗碎、鸡毛蒜皮,我恨不得删繁就简,把长篇小说写成五言绝句;但对于妈妈,除了鸡飞狗跳、一地鸡毛之外,日常生活中有她的诗和远方。

  谁说菜场和厨房没有诗意?海子还“喂马、劈柴”呢;谁说生活里只有柴米油盐?妈妈每天很认真地将垃圾分类、尽量少用塑料袋减少污染,她的心里装的也是子孙后代的远方!


浙江工人日报 人间 00004 妈妈的诗和远方 2019-07-06 2 2019年07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