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别让垃圾分类毁在 “最后一公里”

  ■郝冬梅

  宁波市民对于强制垃圾分类都有什么看法?当地记者进行了入户调查。走进刘先生的家,他直言,家里并没有实行垃圾分类。“不是我不想做,而是分了白分,他们清运又混在一起了。”说起清运的事,刘先生愤愤不平。有一次,他看到小区保洁员直接将厨余垃圾倒入其他垃圾桶,打那以后,他就再也不分类了。“我们分得好好的,结果他们这样一股脑儿混在一起,那我们不是做无用功吗?”(8月21日《现代金报》)

  记者调查发现,“市民分类保洁员不分类”的情况是真实存在的,市民刘先生抱怨的现象并非空穴来风。“市民分类保洁员不分类”让市民心寒,也就有了“我也不分类了”的想法。

  垃圾分类是建设生态社会、资源社会的需要。因此,对于垃圾分类这件事情,也从起初的“倡导”变成了如今的“强制”。甚至很多地方为了倒逼市民垃圾分类,撤掉了楼道里的垃圾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市民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有的还给予奖励,用垃圾分类的积分换取生活用品。这都是促进垃圾分类的不错做法。

  让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不易,因为垃圾分类本身就给市民增加了麻烦。如今市民好不容易愿意参与垃圾分类了,却遭遇了“保洁员不分类”的尴尬,着实不应该。市民将垃圾在家里分类好了,投放到了小区设置的分类垃圾桶里,而保洁员在收运的时候,却“一股脑儿投放到一个垃圾桶里”,垃圾分类何以真正实现?

  垃圾收运,是垃圾分类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必须管理好“最后一公里”,不能让“强制垃圾分类”毁在“最后一公里”。这就需要加强保洁员收运环节的管理。“保洁员不分类”的原因,自然是图省事、怕麻烦。如何破解这个问题?应该鼓励市民监督,对于发现举报“保洁员混装垃圾”的市民要给予奖励;垃圾处理部门应该抽查“保洁员收运的垃圾”,发现存在混装的情况要给予处罚;加强对保洁员的培训和管理,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垃圾分类的好处。

  垃圾分类,不能异化成“强制市民垃圾分类”,而是要确保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的处理到位——别让垃圾分类毁在了“最后一公里”。


浙江工人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别让垃圾分类毁在 “最后一公里” 2019-08-22 2 2019年08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