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职业教育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多元共融 下活产教融合大棋

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学生在外籍工程师的指导下实操。

  ■记者杜成敏

  1914年,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成立。这一年,也被称为宁波实业教育暨职业教育的元年。

  105年来,在宁波商帮文化的涵养下,学校成长为如今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并形成了“传承宁波商帮精神,培育现代商帮人才”的办学特色,被誉为“宁波商帮文化的摇篮”。

  孕育与反哺,让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这座城市血脉相连。产教融合,也注定是该校与生俱来的基因。

  新时代,面对浙江省“八大万亿”产业、宁波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及“225”外贸双万亿行动等重大部署,始终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导向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不断优化“工商并重、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产与教在点、线、面上的“真融”、“真合”,开启了一场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点对点,为企业量身育才

  在宁波本土企业雅戈尔集团,活跃着许多毕业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营销和财务骨干。

  早在2000年,逐渐壮大的雅戈尔集团开始谋求“建跨国企业、创国际品牌”的战略转型,人才成为当时制约集团发展的关键因素。急于“破局”的集团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联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雅戈尔学院由此应运而生。

  此后5年,雅戈尔学院连续启动定向招生,其培养的3届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中,有60多人最终加盟雅戈尔集团,对改善企业骨干队伍结构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雅戈尔学院也被雅戈尔集团公司总裁、董事长李如成称为雅戈尔的“黄埔军校”。

  一直以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以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的标准来设置专业,让专业跟着产业走,有效提升了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去年5月,一张德国技术员竖起大拇指点赞3名中国学生的照片,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朋友圈中刷屏。

  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不足一年,3名学生在德国在职培训期间,因准确、快速地完成西门子电机装配线项目的后期生产装配调试而技惊四座,这样的技能水平,在这家大型上市公司里已经属于业务骨干。

  这3名学生正是该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的亲历者和受益者。

  2016年,学校与宁波均普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开展订单班合作。在合作中,校企双方重新构建职业素养、专业基础技术技能和岗位技术技能等模块,打造出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形成以“初级学徒、中级学徒、高级学徒”三级学徒为途径的“从学生(准员工)到毕业生(员工)”身份递进转换的人才培养思路。

  截至目前,55位参与订单班培养的学生,经双向选择,有近半数学生留在企业,并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学校为企业量身育才的理念也赢得了企业的认可。近年来,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利星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宁波效合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150多家企业也纷纷主动上门寻求合作,推出多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项目,几乎覆盖该校所有专业。

  点对线,与行业同兴共荣

  今年年初,《首创校企“制播分离”电视栏目合作,搭建高水准产教融合实践平台》获评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奖项。这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宁波市影视制作行业协会培养人才结出的硕果。

  宁波市影视制作行业协会具有大量的行业资源,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打开了崭新的天地,学校得以与更多行业龙头企业开展“点对线”的合作。

  2015年,学校将宁波电视台4频道的《地产风向标》栏目整体引进校园,把课堂搬进演播厅,开始“真题真做”的高标准实战教学。仅两年多时间,双方就合作完成了460多期日播节目,参与学生达100多人。此后,“萤火虫影视特效班”、“思华年影视制作班”等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相继开办。

  与学校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也促进了宁波市影视制作行业协会的发展。如今,该协会成为了宁波影视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成员单位由40余家增加到200多家,6个影视产业园、8所在甬高校先后入会。师生们也收获满满,先后获得“我与中国”全球短视频大赛优秀奖、宁波国际微电影大赛最佳影片“银螺奖”等众多奖项,确立了影视动画专业在宁波的领先品牌优势。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实践出,要把产教融合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下活一盘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周志春说。

  从2002年至今,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发起并成立了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学会宁波专委会、宁波市工业设计学会等6个协会、学会,以及宁波市电子商务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宁波市模具教育指导委员会等3个行业指导委员会。

  “点对线”的合作,焕发出蓬勃的活力。

  点对面,与区域同频共振

  11月10日,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大会暨学术论坛上,学校与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政府签署了一份多达10项合作内容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包括构建乡村振兴研究院、共建文创传媒产业园、推进电子商务园区的建设等,涉及民生、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这样的“校地合作”并非首次。在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持续走深的同时,学校开始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谋划布局,先后与宁海、慈溪、海曙等县市区合作,走出一条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发展道路,成为“县校合作”办学模式的先行者。

  2004年,高技能人才匮乏成为桎梏宁海模具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得知这一情况,学校与宁海县政府、中国(宁海)模具城合作创建了宁海产学研基地。

  2007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学院整体入驻宁海模具城,以“总部—基地”的办学模式,打造出一个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相互融合,并形成一定生产能力的特色教育平台。

  如今,宁海学院已构建起以模具设计与制造和工业设计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并且每年为宁海县10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与企业在员工培训、技能鉴定以及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等领域展开校地合作。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6年来,学院团队已服务宁海县科技创新企业40余家,协助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家,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55个,合同总额达到800余万元,横向课题到款达500余万元。相关项目为合作企业带来产值累计增长达10余亿元,新增利润超过1.7亿元,真正实现了“创建一个特色学院,服务一个产业集群”的目标。

  借鉴宁海学院的成功经验,2016年10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慈溪学院成立。运行3年来,慈溪学院已投入1083万元用于改造实训实验场所,并先后与宁波卓力电器、吉利汽车研究院、方太集团等几十家企业开展合作,为慈溪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点对面’的校地合作,创造性地将产学研合作的内涵扩展到了人才培养、技术升级、服务社会、文化引领,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发展道路,实现了校、企、政、区多方共赢。”周志春说。


浙江工人日报 职业教育 00003 多元共融 下活产教融合大棋 2019-11-14 2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