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生活

湖州柳编人家

湖州的柳编制品。

  ■洪明强

  钱家潭,是我妻子的家乡,位于湖州东林镇东南,与德清县接壤。钱家潭四周,河港湖漾,纵横交错,小桥流水,杨柳依依。

  这里是江南有名的柳编之乡,盛产的柳编制品是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钱家潭的泉庆、泉益、泉心村几乎家家都做栲栳(笆斗),柳编制品是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清明节那天扫完墓,趁着空闲,妻子和我去了一趟她的堂哥家。刚走进院子,就看见堂哥坐在屋檐下,正在给柳条“夹白(去皮)”。他手上拿了只竹片夹钳,如削莴笋一般,快速将柳条上的外皮除去。除皮的柳条白白的,按长短粗细均匀分开,放在院子里让太阳晒。

  妻子对我说,修剪下来的柳条不能直接编织,要堆放在屋檐下大半年,每天需给柳条浇水,待到来年春天,柳条发芽时,才是为柳条除皮的最佳时机。柳条晒干后,等到用时再放水中浸泡,使柳条重新变软,再晾干,那时的一根根柳条,在编织中就能随你的手,上下左右任意翻飞。

  钱家潭编织柳制品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与当地盛产杨柳条密切相关。《清嘉庆·德清县志》记载:“钱家潭出杨条,均挺柔韧,制笆斗栲栳销于远处。”《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三十三物产》也记载:“栲栳,编柳条为之,缘以竹片。小者曰所笆斗,亦曰三笆,又有四升斗,搀箕蒲篓。”

  柳编是技术活,也是一门艺术。像柳编沙发、椅子、靠榻、淘箩、杭州篮、箩筐、箩兜、苍蝇罩等柳编制品,没有娴熟的技巧是绝对做不出来的。这些柳编制品,在上世纪80年代的寻常百姓家中随处可见,用途十分广泛。如今,人们在柳条上染色,与藤条一起,能编织出外观漂亮的女式挎包、花篮等精制的柳编产品。不少产品已走出国门,给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吃罢午饭,堂哥要露一手编栲栳手艺,让妻子帮他打下手。堂哥把几捆柳条和一块夹板放在身边,编栲栳的专用工具很多,如竹夹、铁夹、经夹板、宽底(模型)、柳带刀等。随着妻子递上的一根根柳条,在堂哥手上不停地穿梭、在横间绷上尼龙线,长方型的栲栳底部很快编织完成;再固定在模型上,然后往窄的两处各插入一排柳条,每编好一层,就绷上尼龙绳,以加固柳条与柳条之间的紧密度,逐渐编成底部为半圆型的栲栳笆斗。成型后的栲栳,要用木榔头轻轻地敲打,使其底部更密更结实。

  “做栲栳的毛竹,要选用冬天砍下来的竹子,因为冬竹不会被虫蛀。”堂哥走到院子里,将靠在墙边的一根毛竹劈开,再经过砍割,削成几块竹片后,进行烘烤。安底、撑圈很费力,堂哥的额头上已渗出细细的汗珠。加工竹片更是细活,将竹片削成厚薄均匀的篾片,用刀在篾片砍出个豁口,便于篾片撑圈、安底时增加弹性。青篾包外,黄篾包里,一只毛坯栲栳编制完成后,再用木榔头在圈口上轻轻地敲打。编制栲栳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用一把薄薄的柳带刀,削去露在外面多余的柳条,使整只栲栳外型平整光滑,美观更耐用。“削完多余的柳条后,一定要用手仔细去摸,一旦扎破用户的手,那就是质量问题了!”堂哥擦了一下汗说:“柳编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传承了几百年。如今做栲栳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年轻人嫌做柳编太辛苦,挣钱又少,都不愿意干了。”

  柳条可以扦插,而且成活率相当高。在钱家潭周边广袤的原野上,扦插的柳树一排排,一片片。每当春风乍起,那无数枝嫩绿的柳条,随风摇曳着,远远望去,犹如在欢快地舞蹈,美丽至极。

  钱家潭人用细长柔软的柳条编织出智慧,编织出富裕美好的新生活!


浙江工人日报 生活 00003 湖州柳编人家 2020-04-29 2 2020年04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