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他参与设计了全球首条真正实现无人化作业的电池生产线——

傅祥方:为设备装上智慧“大脑”

傅祥方在调试设备。

  记者张浩呈报道 只闻机器声,不见劳作人,这样的生产车间你见过吗?

  在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的无人智能生产车间内,有两条流水线以每天近百万节电池的产能马不停蹄地运转着。这个由傅祥方参与设计的“黑灯车间”,是全球首条真正实现无人化作业的电池生产线,开启了国家碱性电池“黑灯智造”的历史先河,弥补了中国电池高端智能生产的技术空白。

  今年43岁的傅祥方,是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高级技师,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劳动模范。从一名钳工成长为产品设计研发人员,傅祥方在车间里摸爬滚打了25年。在这25年时间里,他下足“笨”功夫,为生产设备装上智慧“大脑”,努力让生产线变得“聪明”起来。

  开创碱性电池“黑灯智造”先河

  一节电池从钢壳投料到完成码垛,要经过11道工序,大概耗时1个小时。如今这些工作全部交给机器来完成。

  这就是傅祥方参与设计的全球首条电池行业无人智能生产线。运用全息影像实时在线监测、MIS中央信息管理系统以及AGV无人物流运输技术,通过数百个传感器,“500+”电池生产线可实现设备与设备互联、设备与物料互联、设备与人互联,实现名副其实的“黑灯智造”。

  回忆起研发过程,傅祥方坦言,最初的进展并不是那么顺利。探索进行到关键阶段,一些核心技术受到国外出口管控,“从2000年以后,国外政府对相关设备实行出口管制,就是不对中国出口类似设备了。”

  “必须走自主研发道路。”技术受到管控后,傅祥方和他的团队决定,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让电池生产实现高度自动化,依靠智能技术最大程度解放人力,提高产品质量。“等于也是逼着自己去创新,我们就开始走设备开发自主创新的道路。”

  在研发过程中,傅祥方需要解决最关键的核心技术问题——如何实现锌膏精准加注。“电池有正负极,而电池负极材料的俗称就是‘锌膏’,它由锌粉、粘接剂、电解液组成。负极材料的注入对整个设备的要求非常高,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它的工艺精度直接影响电池最后成品的质量。”傅祥方说,技术团队决定引入新的检测方式,让生产线所有关键环节都具备影像检测及自动剔除能力,将采集到的图像信息与数据库中的标准工艺进行实时校对,最大程度提升产品品质管控水平。“经历过无数次的实验改进之后,我们最终克服了这一技术难题。”

  2016年6月,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无人智能生产线通过验收并交付车间使用,在这条生产线上,没有操作工,没有搬运工,全部生产由机器自动完成,即使把车间的灯全部熄灭,也丝毫不影响生产,产品合格率达99.99%。

  “以前这样一条生产线要六七个工人操作、查验,现在可以不用一人,除了靠人工启动按钮,剩下的就是在中央监控室里,靠着电脑和影像的全自动化监管。”傅祥方有些骄傲地说,“目前国内电池行业还没有类似的生产线,只有我们能做到。”

  “问题没那么简单了”

  在同事之间,一直流传着傅祥方的一个雅号——生产线上的“技术110”,意思是任何设备有疑难杂症,找他准保解决。对于这个称号,傅祥方觉得这是同事对自己的信任和认同,“这也是对我的肯定,如果我解决不了问题,人家也不想叫我了是吧?”

  爱琢磨技术上的问题,一直是傅祥方的一个习惯,“有些问题,时间久了,经验积累多了,一眼就能找出解决办法,但是有些问题对我来说也是未知的,我会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琢磨,琢磨多了,办法自然就有了。”

  经过多年磨练,傅祥方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公司的所有设备,他都了如指掌,闭上眼,生产过程、机器动作都能在他的脑海里完整地浮现出来。不过,傅祥方也注意到现在“问题没那么简单了”。“我们现在所碰到问题,不再是设备哪个地方有磨损,或者哪个地方调得不好,没那么简单,现在是与其他行业相关联的。”傅祥方解释道,“比如涉及到我这个设备某一个零部件,从上游采购来的标准件有一些缺陷,我们就得给他们去解决问题,甚至是更远,跟我们行业完全无关的一些问题。”

  中银公司曾购买过一条进口电池生产线,生产线上有一个核心零部件,必须从原厂进口,“这个核心零部件占这个电池成本的50%,而且每年都要涨价。”

  傅祥方曾想过从国内寻找替代产品,但找了一圈,没有一家国内企业能够生产。“我们只好自己开发,自己画图设计、自己加工、自己装备,然后加上5个厂家的定制设备,最后才开发出一条新的生产线,来制造这个配件,现在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可以把日本产品完全替代掉,整个电池的性能也提升了10%~15%,等于我们自己推动了国内相关设备制造的进步。”

  正是由于爱琢磨,创新不止,2018年,傅祥方和团队成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获评国家级。自2012年工作室成立以来,他和团队已完成290多项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项目,创造经济效益近亿元,获各类专利97项,大大缩小了中国电池生产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创新已经成了我的一种习惯,不管做什么难题,我都要以一个最理想的方式去实现它。”傅祥方说。


浙江工人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傅祥方:为设备装上智慧“大脑” 2020-05-20 2 2020年05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