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人间

口袋里插着一支钢笔的人

  ■王珍

  “高小毕业的人请举手。”在新征入伍的几百名战士中,只有寥寥数人高高地举起了手。在众人羡慕的目光里,那些举手的人都被叫出了队列,立即就被抽调去当文书、通信员、卫生员、电报员等,剩下的都去了步兵连。

  这一幕给新兵小王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成为他脑子里的永久记忆。本来,还以为当兵的人,只要练好枪法能够勇敢地冲锋陷阵就行了,没想到文化知识在军队里是那么重要。当时,部队里用的大多是苏式装备,那些懂俄文、能看说明书的人,自然是部队里的宝。

  小王一直珍藏在心的“上学堂”情结瞬间满血复活。若不是在穷人也可以上学的时光,他已经超龄失去了机会。没文化一直是他的胸口之痛。每次看到上过学能识字、有文化的人,小王的眼睛一定会熠熠生辉,他的心里充满了对文化的向往和崇拜。

  早在小王还在小山村里当民兵队长时,只要有机会上区、县、市里开会、培训、学习,他的眼睛一直会在人群中扫描,寻找有文化的人。一次在人民武装部学习时,他一眼就看到了他,一个眉清目秀长得有点像演员陆毅的小帅哥。这小帅哥衣着干净、挺刮,在一群土味的农民小哥中显得很洋气,很惹人注目。

  小王认定他是文化人的鉴别方法很简单,就是20世纪50年代侯宝林说的相声——那时的文艺范儿是中山装左上口袋插支钢笔,笔帽舌头别在外面,彰显的是识字的文化人。细分起来:插一支笔的,是中学生;插两支的,是大学生;插三支或者以上的,那是修钢笔的!我一直喜欢这个段子,也是照此方法来甄别真伪文化人的。对那些学历、学位、证书特多,职称、头衔特多的人心存疑虑:那满身的披挂,有没有可能是小贩的噱头?

  “我们做朋友吧?”小王对那位只别一支钢笔的帅哥说,没有自卑、没有顾虑,只有一心一意靠近文化的勇气。就这样,没上过学的山村村民小王认识了大县城里的文化人陆才林。

  陆同学是位真诚大方的好青年,不矫情、不清高,欣然接受了这个羡慕他的新朋友。所以常常有人说,交朋友趁年轻,可以无限接近纯真的儿童世界,谁都可能成为谁的朋友,没有任何限制和功利,只要能一起开心地玩耍就行。当然,能从穿开裆裤一直玩到老的发小,除了缘分,一定还有一种共同的东西,让他们在岁月中不离不弃,从相遇到白头。

  小王在新兵连又一次惊喜地看见了陆才林,他们被分在一个连、一个排,小王在11班,小陆在12班。小陆是小王的好朋友,也是小王的第一任文化辅导员。

  小陆是个文体积极分子,很活跃的一个人。可惜,在一次部队运动会撑杆跳时,在2.4米处失手跌了下来,结果小手指摔断了,就调去通讯连当了报务员。一年余,小陆便复员回家了。

  小王参军后就像我们考进了大学。部队向文化大进军,教员告诉大家,没有文化的军队是落后的军队,落后就会挨打。部队向目不识丁的战士们施行速成识字法,要求每一个人快速学会2000个单字。

  小王仿佛天生就是读书的料,学文化的速度很快。不到半年时间就拿到了初小毕业证书。后来,又用了一年时间学数理化,达到初中毕业的水平。他也像小陆一样,成了文化教员,还被调去营部当书记员、团部参谋股长……

  这一批20世纪50年代初的志愿军,3年后基本都复员了,600多人只留下了4个人,小王就是其中之一,在部队里,从小王一直到老王。

  后来,有好几次清明节,老王带着女儿小王,在战友陆才林的墓前祭拜,一次次讲述当年小王和小陆的友情,从文化崇拜开始,到战友情谊长存,从来没有淡出过生命。老王一直有种深深的遗憾:“我没能帮助他一起进步……”这话我亲耳听到过好几次,因为我就是老王的女儿小王。

  女儿小王虽然运气好,读了一点点书,但从来不敢不知天高地厚,随便叫老王一介武夫。因为老王怀揣一纸军队这所大学的毕业证书,这唯一无形的文凭,就是中山装左上口袋插着的一支钢笔啊!


浙江工人日报 人间 00003 口袋里插着一支钢笔的人 2020-08-01 2 2020年08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