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创办者张桂梅办学12年,将1804名女孩送出大山——

改变女孩,就是改变贫穷

华坪女高的女生们在教学楼前跳课间操。
张桂梅

  ■尹海月

  张桂梅的事迹在今年夏天热传。作为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创办者,12年来,她将1804名女孩送出大山。

  任校长12年来,张桂梅一直为钱发愁。2019年,张桂梅被查出患有骨瘤、血管瘤等17种疾病,但她依然为学校的资金着落而奔走,一年暴瘦30多斤。

  如今,这位63岁的老人起身需要搀扶,走路只能慢行,出行靠一位老师的“摩的”载着。

  她之所以如此执着,她想通过改变女孩,改变贫穷,改变贫穷代际传递。

  96个女孩

  张桂梅的每一天都从清晨的教学楼巡视开始。5点30分,张桂梅打着手电筒,将5层教学楼的楼道一一点亮,接着,她站在2楼,手持喇叭,催促学生们起床,跑步进教室。她希望顺时针转的每一分钟都能逆转贫穷。

  她调任云南华坪县中心学校教书时,第一次目睹贫穷带来的苦难:有学生没钱置办衣服,冬天穿着一两块钱的塑料凉鞋;有学生买不起饭,晚上抓一把米放到热水瓶里,作为第二天的早餐。张桂梅常自掏腰包带学生下馆子,帮他们交学费、添置衣服和被子。

  2001年,华坪县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让张桂梅担任院长,丈夫去世、无儿无女的张桂梅答应了。这时,她发现,每一个孤儿背后都有一个悲剧性的母亲,有杀死家暴丈夫获刑的母亲,有因重男轻女陋习导致分娩死亡的母亲,有与丈夫感情不和离家出走的母亲……

  这让张桂梅意识到,贫困的女孩成为贫困的母亲,贫困的母亲又将养育贫困的下一代,“恶性循环一直存在。”

  华坪县中心学校班里女孩本就不多,她发现,总有女孩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去大山里找,发现很多女孩十几岁就嫁人了。有一次,张桂梅在家访途中,看到一个女孩坐在田埂上,眼睛往远处看。她上前询问这个女孩在想什么,女孩看了她半天,哭着说自己想读书,但妈妈让她嫁人换彩礼。张桂梅很气愤,去女孩家里试图说服她的家人,费用她负责。但没有成功。那个女孩的眼神和坐在高山上的样子一直刻在张桂梅脑海里。

  于是,张桂梅想创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为大山女孩提供教育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但2004年时,这个想法还不被当地教育部门理解,“什么时代,还建女高?”

  最棘手的是资金。一所高中需要配套至少3个实验室,最便宜的生物实验室“就要五六十万元”。大家觉得张桂梅“太天真”。

  张桂梅坚持要干。然而,她5年只募集到1万多元。有人骂她骗子,还有的向她吐口水。

  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当时,全国党代表在丽江市只有两人,张桂梅是其中之一。那一年,张桂梅去了北京。一名记者发现她破洞的裤子,将她想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见诸报端,引起政府重视。

  在当地市、县政府200万元资金支持下,2008年4月,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投建。当时由于资金缺口,新建的华坪女高环境简陋至极:没有食堂、厕所、围墙和大门,只有一栋5层教学楼,地上遍布钢筋水泥。

  张桂梅带领17名老师擦洗教室,将床从山下抬到教室,铺上新被褥,贴上学生的名字,迎来第一届新生:96个女孩。

  贫困是一种隐私

  这些女孩是学校老师通过满大街和菜市场贴广告、口耳相传从大山里招来的。

  学生什么也不用准备,只需带着干粮和衣服,坐上大山通往县城的汽车,去女高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课桌。周云丽是那个夏天的96个幸运儿之一。

  报考女子高中时,周云丽正苦于没钱读高中,妈妈早逝,父亲养猪、种地、帮人锄草,养活一家四口。在周云丽的记忆里,有些跛脚的父亲总是一清早出门,用碗装着冷饭上山劳作,傍晚才回家。

  打从记事起,周云丽就和姐姐去山上替父亲分担农活。姐妹俩读书的动力很直接——摆脱土地与贫穷。

  但读到高中,父亲发了愁。两个女儿都读高中,一年花费上万元,难以负担。那时,父亲总是坐在院坝边、猪圈门口不停地抽烟。

  在女高最初建立的两年,来读书的女孩几乎都是因为贫困。

  女高成为贫困女孩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当时,女高第一届学生成绩很多未达到中考分数线,且年龄偏大,有学生补习3年还未拿到初中毕业证。

  女高接纳了这些女孩,只要是农业户口,想读书,就收。仅有的一栋5层教学楼成为全校师生吃、喝、睡的场所。学生们住在3楼3间教室里,每间教室有女老师陪同,其余女老师和男老师被分入4楼两间大教室。男老师们轮流在1楼木板床上守夜。夜晚,学生们要去隔壁中学上厕所,女老师陪同,男老师打手电筒护送。

  开学不久,张桂梅就遇到一件糟心事。一个女孩去医院做阑尾手术,被发现已怀孕4个月。一阵批评的浪潮袭来,女孩的父母也质问学校。女孩说了真话,孩子的父亲是对面一所高中的男孩,两人在入学前的假期发生了关系。

  张桂梅长了教训。学校没有围墙,常有男孩来戏耍,张桂梅守在教学楼前,见到逗留等候的男孩就赶跑,大骂“小混蛋”。

  学校没有性教育课,有性知识辅导老师问需不需要支援,张桂梅让他们“滚一边去”,“手机上已经很过火了,还用教吗?”

  后来,教学楼1楼安装了铁栅栏。一向吝啬的张桂梅在安全管理支出上毫不心疼。

  为了杜绝攀比,张桂梅规定,学生必须剪短发,穿校服,女老师在校不能穿裙子和高跟鞋。

  教学楼的1楼贴满捐款人的名字和捐款数额。墙上的企业和个人帮助,支撑起这所免费高中。每当有人来校捐款,她要求学生向捐款人集体敬礼,唱《不忘初心》。但她反对学生手举捐赠牌被拍照的行为,有企业提出此类要求,张桂梅宁可钱打水漂也不同意。

  有毕业生回母校捐款,但也不知道最终资助给了哪个学妹,张桂梅希望这种“背对背”的方式,让学生没有压力地接受捐赠。

  在张桂梅看来,贫困对女孩是一种隐私,对外,她称呼自己的学生“山里的女孩”。

  这里出来的女孩后劲非常足

  学校师生的付出得到了回馈。2011年,华坪女高向社会输送第一届毕业生,96名学生69人考取本科,综合上线率100%。这个成绩让华坪女高在县城站住了脚跟。

  周云丽考上云南师范大学后,父亲总是笑嘻嘻,做什么都有劲,父亲让她和姐姐背着装满菜和鸡肉的筐子,当面感谢张桂梅。

  踏上前往昆明的火车,周云丽第一次认识大山以外的世界,也体会到不同成长环境带来的差距。

  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周云丽发现他们能歌善舞,自己没有才艺可展示。舍友问她用什么乳液护肤时,她还不知道乳液是什么东西。

  差距显而易见。一位华坪女高的毕业生说,大学的口语课上,自己蹩脚英语口音一出,很多同学忍不住笑。还有人说,自己沟通能力欠佳,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还有考入北京的学生说,同学来自人大附中、衡水中学,压力很大……

  不公平感在某些时刻会从女孩们的心里冒出来,但是,她们也因此看到了奋斗的价值——大山里走出来的她们能通过高考同优秀同学站在一起,这件事本身就值得欣喜。

  张桂梅鼓励学生不要惧怕竞争,迎头上。她相信华坪女高毕业的学生“后劲非常足”,不会被轻易打倒。

  如今这位强势的校长逐渐发现,她能做的越来越有限。对于华坪女高的未来,她多数时候表示乐观,觉得学校名气大了,自己即使不在了,政府也会管。脆弱的时刻也会有,但往往很短暂,很快,张桂梅又会以健谈精干的形象面对每一个到访者,为学校找到更多资金,让女高运转正常,用知识武装女孩,改变贫穷。


浙江工人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改变女孩,就是改变贫穷 2020-08-01 2 2020年08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