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职业教育

“非遗”进校园 “传承”入教育

富阳学院创新实践“非遗”技艺融入专业教学

富阳学院竹纸制作“非遗班”学生正在上课。
参观学校“非遗”陈列室。

  ■记者杜成敏

  在富阳学院园林专业学生刘杨杨的印象中,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制作竹纸的景象,是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制浆过程蒸出的竹香,就是家乡的味道。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手工制作竹纸的人家越来越少,看着童年回忆的逝去,刘杨杨怅然若失。

  2019年,他入学富阳学院,惊喜地发现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被搬进了校园,而且融入了自己专业的教学中,还有身为“非遗”传承人的老师,将父辈们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在富阳学院校园里,延续的“非遗”项目不止是手工竹纸。据了解,富阳目前共有3项国家级、15项省级、118项区级“非遗”项目,是一方具有博大而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地。为培养一支品行高尚、技艺高超的“非遗”产业工匠、技师队伍,有效传承富阳“非遗”文化,从2012年起,富阳学院逐步将手工竹纸制作、根雕艺术、手工制茶等“非遗”技艺,依托政府扶持、产教融合、赛教合一的平台,让其走进职校校园,创新实践专业融入“非遗”技艺的教学模式。

  “政、校、行、企”聚力打造“非遗”学校

  在富阳学院根雕班的课堂上,30多位学生围坐4张大型木制工具桌边,面前整齐摆放着大小不一的雕刻工具,从画图到雕刻、打磨,在学生专注的神情中,一件件作品逐渐成型……

  根雕是富阳区级“非遗”项目,它融合了素描、白描、木雕、浮雕等多种工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它也是富阳学院首个引进校园的“非遗”项目。

  2012年,基于职业院校服务本地产业的办学宗旨,富阳学院依托园林专业资源,引进根雕项目成为专业的一个方向。

  “根雕属于园林设计、美化的范畴,是与园林专业契合的。我们希望利用专业扎实的基础,为本地培养根雕产业人才的同时,也让专业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富阳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彭哲敏表示。

  为了做好专业建设,学校采取校企合作,聘请企业骨干担任教师,并与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根雕专业合作,开展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不断将专业做精做细做实。目前,根雕班在校生有3个班、100余名学生。学校的根雕基地也成为了富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此后,学校又先后引进了手工制茶、手工竹纸制作等“非遗”项目,形成“非遗”项目群落式进校园,不断完善系统性的“非遗”传承教育。

  去年12月12日,杭州富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在富阳学院揭牌。揭牌现场,多位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非遗传承人被学校聘为企业教师,标志着传统的非遗文化师徒传承模式变成了学校教育传承模式。

  “将‘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是一项创新之举,在浙江乃至全国都有示范引领作用。”杭州富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专家顾问、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副主任陈刚教授表示。

  基地升格为学校,政府的扶持是关键。在资金保障上,富阳区财政共投入200多万元,用于杭州富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引进实训设备,并改造、装修了根雕、手工竹纸制作场地;在政策保障上,富阳区委、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出台了“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培养、培训、就业、创业的一系列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非遗”教学建设。

  政府、学校共同发力,行业、企业齐心助力。富阳区相关的“非遗”产业协会利用资源,积极为学校与高校、专家、科研单位等牵线搭桥,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资源力量;企业与学校则开展深度合作,双方共同开发课程项目,落实企业导师、顶岗实习等教学措施,并解决了实践教学耗材的难题,共同为“非遗”产业培养对口的技能人才。

  非遗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

  在电脑上编好程序,按下启动键,在数控车床的加工下,一个根雕初成品很快加工完成。再经过一番细致打磨,一件根雕艺术作品就出炉了。

  以上工序,就是“根雕+数控”的完美融合。在“非遗”项目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富阳学院提出了非遗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理念,打造复合型的技能人才。

  “‘非遗’传承人的培养,要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富阳学院竹纸制作“非遗班”班主任郭培元说:“以手工竹纸为例,学生不仅要有美术、国学涵养,还要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知识,能够带领传统手工艺走出去,接轨新经济、新业态。”

  目前,富阳学院“非遗班”以选修课的形式,不限专业地从全校学生中选择对非遗项目感兴趣的学生组建班级,并通过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学习“非遗”理论和技艺,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职业教育要开展‘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1+×’证书制度。学校将非遗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落实国家政策,结合本地经济培养‘一专多能’型技能人才的创新作法。”彭哲敏说。

  据介绍,富阳学院非遗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模式已取得一定成效。2015年至2019年5年间,富阳学院手工炒茶项目竞赛共获国家级9项、省级4项、市级3项荣誉。学员陈晓洋获得全国职业院校职业能力大赛手工制茶项目一等奖,被评为“富阳区十大炒茶能手”;从2012年至今,学院共培养出近300名根雕毕业生,其中大部分进入家具企业或者升入高职继续深造。

  彭哲敏表示,下一步,学校计划将正在建设的6大专业集群对接逐渐形成的“非遗”项目群,全面融合非遗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时,也接轨政府打造的“非遗”产业功能集聚区,进一步拓展学生就业创业的渠道。

  延伸产业链,“老树”发“新芽”

  进入富阳学院竹纸制作“非遗班”学习一年后,刘杨杨和同学李锦超有了新的想法。他们注意到,在电商平台上,很多中国风的产品比如纸扇、油纸伞、灯笼等与竹纸有关的产品,很受年轻人的欢迎。

  “无论是艺术创作或是装修风格,都涉及竹纸的应用,这让我们发现,传统的‘非遗’项目原来也可以被年轻人接受。”他们计划开设一家网店,利用学校的专业平台开发更多的创新产品。

  学校非常鼓励并支持他们的想法,并将他们的方案推荐为全省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项目。如今,他们已开发出动漫人物面具、手账本、纸浆DYI等创新产品。

  “‘非遗’是几代人传承下来的宝贵财产,既然学了这个东西,就得好好传承,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喜欢上‘非遗’产品,让‘非遗’有更久的生命力。”刘杨杨说。

  近年来,在“非遗”项目的研究开发上,富阳学院联合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通过开发文创产品等来提高产品附加值,也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加入“非遗班”和创新创业的队伍中来,形成了良性互动。

  同时,利用“非遗”实训基地,学校一方面主动服务于当地“非遗”产业工人的社会培训。另一方面加强对全社会青少年的“非遗”教育,积极开展“非遗”项目的职业体验活动。据统计,自杭州富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成立以来,已接待十余批次中小学生的参观体验。

  “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吸引了广大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和职业教育的熏陶,也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非遗’项目,增加对本土文化的自信,能够自觉当起‘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彭哲敏说。


浙江工人日报 职业教育 00003 “非遗”进校园 “传承”入教育 2020-10-01 2 2020年10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