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人间

缙云土布

  ■林椿

  现在的年轻人极少会穿用土布做成的衣服了。满大街的姑娘小伙,一个个光鲜亮丽,衣着整洁。真是令人羡慕。我所要说的土布,是上世纪流传在广大农村的家织布,是用土纺机纺成线,再用土织机织成的粗棉布。穿土布衣服的,大部分是农民,也有部分城镇居民,我就是这部分城镇居民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时,百废待兴,物资紧缺,大量商品都要凭票定量供应。城镇居民每季度初都会拿到一沓票证,囊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粮票、布票、油票、肉票、鱼票、烟票、酒票、肥皂票、盐票、火柴票等等,大人小孩做衣服的布,自然需要布票才能购买。但每人每年就那几尺布,做了上衣便做不成裤子,做成裤子便缺了上衣,难倒巧妇。更何况十几岁的男孩,正是会玩时节,上房爬树、跑跳摔跤,一套普通棉布衣服,很快就会穿破。

  于是,家庭主妇们开动脑筋,在上衣的肘部、裤子的屁股、膝盖等易磨损部位,衬上厚厚的旧布,用缝纫机密密地织成一圆形或长方形的补丁圈,相当结实耐磨,并且也不难看。另一部分家庭主妇,则把眼光投向农村土布,他们弄来土布后,按城市的款式裁剪成衣,于是在市区的街道,也能时不时地看到穿着土布衣服的孩子。

  缙云是我老家,属浙江丘陵地带,并非产棉区,勤劳的农民只能在房前屋后、边角地头种上点棉花,收割后先纺成线,然后一梭子一梭子织成土布。整匹染色,一般是深蓝色或是黑色。可以说土布完全是自给自足的农产品。

  土布衣服耐磨耐脏,可做外衣长裤,也可做短袄背心。

  但是土布毕竟太厚且粗糙,天冷尚可,天热嫌厚,外穿尚可,内穿磨得皮肤不舒服。还有一缺陷是质地松软,穿在身软塌塌地没点“刚骨”,因此太胖太瘦的人穿着都不好看,它把身材的缺点都暴露无遗。

  土布的出身来历是如此普通平常,与机器织的“洋棉布”或“的确良”相比,它甚而显得有些低贱,它只配作为劳动服而存在,陪伴主人上山下田,挑担插秧。从这个角度看,土布衣服显得更有用、更实际,而“洋棉布”“的确良”被穿在主人身上的时间,却是屈指可数的了。

  我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我们那个年代的人经历过物资极为匮乏的岁月。对当时的农民农村,对他们的生活,使用过的物件,都有一定的了解。我知道柴火灶,知道怎样去井台挑水,知道石磨;亲眼看姑姑们织布,做衣服,参加过夏季的“双抢”劳动,经历过割稻、打稻、晒稻的全过程;夏天的夜晚,与爷爷挤在破蚊帐里,又热又闷,蚊虫叮咬,辗转反侧。

  上世纪70年代的某个中学,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下面是一条土布裤子,脚上小圆口黑布鞋……这一幕真实地发生过,因为那就是我。


浙江工人日报 人间 00003 缙云土布 2020-10-17 2 2020年10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