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职工

来华24年,他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和成就感

阿马尔:我在义乌当医生

阿马尔(左二)在街头做志愿者。

  通讯员吴越悦报道 下午2时,在义乌稠州医院脑外科门诊外的椅子上,坐满了等候看病的患者。诊室内,一个也门小伙跟阿马尔医生诉说着身体上的不适,表情凝重。经过几分钟的问诊,阿马尔结合检查报告,给出了诊疗意见。离开时,小伙的脸上有了笑容。

  短短1个小时里,阿马尔陆续接诊了来自也门、摩洛哥等国的14名患者。在义乌,阿马尔是他们的医生、朋友,更是家人。

  到了义乌,就有种回家的感觉

  阿马尔来自也门,24年前,刚满18岁的阿马尔因为学习成绩优异,成功申请到公派到华留学名额,实现“到中国看看”的梦想。

  这个梦想源于13岁那年,因为父亲生病,指明要去有中国医疗队的医院治疗,最后正是中医用针灸治好了他父亲的面瘫,感恩、崇敬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

  来到中国后,学习拔尖的阿马尔从本科一路读到了博士,最后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杭州上学时,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坐大巴到义乌。“在义乌能碰到很多外国人,而且中国各地的美食在义乌基本都能找到。”阿马尔说,到了义乌,就有种回家的感觉。

  博士毕业后,阿马尔放弃了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到义乌从医。2017年,他被义乌市稠州医院聘为外籍医生,主要负责脑外科门诊和国际门诊,他也是义乌唯一在职的外籍医学博士。

  跟大多数医生一样,阿马尔上班时非常忙碌。最多时一天要接待五六十个病人,最少一天也要接待20多个。因为阿马尔精通中文、阿拉伯语和英文,跟各国患者都能沟通得很顺畅。虽是外宾门诊,可除了一些外国患者外,还有一些中国人也来找他看病。“一般中国人会选择上午来看,而外国人则更喜欢下午。”正说着,一位义乌老伯来找阿马尔看病,进门就寒暄:“我可是前两天在电视上看到你了。”老伯说,他身体有什么不适,都会想到来找阿马尔,阿马尔就是他的家庭医生。

  “哪里都没有中国安全”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如何防疫?”“是否应该回国?”等求助信息纷纷发到阿马尔的手机。为此,阿马尔除了坚守诊室,还充当起了义务讲解员,手机上随时回复外籍人员关于疫情的咨询。“就在中国待着,哪里都没有中国安全。”每次有人问是否需要回国时,阿马尔都会这样回复——因为他相信中国。

  2003年“非典”时期,阿马尔还在天津医科大学读书,他见证了中国战胜“非典”的壮举。这些年,他也感受到中国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显著进步。对于新冠肺炎疫情,他很赞同中国政府对待疫情的态度和防控措施。

  阿马尔觉得,作为一名医生,有义务将中国成功的抗疫经验分享出去,所以他花大量时间制作防疫宣传短视频,在国外社交平台上开设账号,发布中国抗疫最新情况,还有各种在抗击疫情时发生的感人事件。

  随着阿马尔影响力的扩大,不少境外媒体找他视频连线,让他介绍中国疫情形势和抗疫经验。由于时差,连线采访的时间大多是凌晨,阿马尔从不推辞,每次都精神抖擞地出现在视频上。那几个月,阿马尔陆续接受过英国、埃及等20多个国家媒体的连线,将中国抗疫中的一些科学举措介绍给他们。

  阿马尔也会经常在朋友圈编发一些疫情防控的信息。一条信息他通常会用中文、英文、阿拉伯语三种语言表述,方便朋友阅读和转发。因为在抗疫中的不凡成就,6月,阿马尔还获得由省慈善联合总会颁发的“战疫群英”优秀个人奖。

  当一名医生就得承担起一份责任

  在中国24年,阿马尔跟家人早已很好地融入了这里的生活。他认为要在中国当一名好医生,就得先了解中国文化。“病人病人,有病还有人。”阿马尔说,面对病人,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用到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直面病人的心理,了解其心态和情绪,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因此,就必须掌握病人所生活的文化背景。所以闲暇时他会看一些中国的古典文学、历史作品,甚至是武侠片,对他来说,这些都是了解中国的好方式。

  阿马尔说,在中国做医生很累,但更多的是骄傲。阿马尔的太太妮丝琳曾经也是一名医生,三个孩子出生以后,她就在家做全职太太。对于阿马尔的“累”,她很理解也很心疼,每次都全力支持。阿马尔朋友圈里的每条疫情宣传信息,她都进行了转发,她认为这不仅是在帮丈夫,也是在帮更多的朋友。

  作为一名医生,无论在哪个国家,最重要的都是应该承担起一份责任。“当医生不是为了自己谋利益,更多的是帮助别人。医生面对病患时,不论国籍,想为他们解除病痛的心是一样的。”阿马尔说。


浙江工人日报 职工 00002 阿马尔:我在义乌当医生 2020-11-11 2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