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亟须明确再定位

“工匠和公民”应为题中应有之义

  ■朱小峰

  关于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最新的表述,“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职业教学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这样的文本表述很清晰,但是“多样化人才”对于职业教育来说,究竟是什么样的可理解性、可执行性的目标,值得深入解读。传承技术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天然属性,已经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因此,如何在“传承技术技能”和“培养多样化人才”之间,构建一种清晰而准确的目标关系,是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效以及社会地位的一种必然。

  在笔者看来,职业教育为了提高其社会适应性,呼应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政策诉求,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定位为工匠和公民。工匠顺应了职业教育的专业性人才培养特性;公民则是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内容的重要体现。工匠和公民的双重目标,可以明确地体现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和普通教育拥有平等地位类型的教育,所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才贡献能力。

  一方面,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其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技能的追求都是无上限的,“技不压身、多多益善”。而且,职业教育的学历性功能相对弱化,其专业人才培养始终应坚持“理论够用、技能过硬”导向,即理论性知识的积累不是职业教育的教学的第一要义,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可用、可见、可测的技能,才是职业院校真正应该重视的教育宗旨。从这个意义上说,工匠精神的教学过程渗透和行业工匠的人才培养目标树立,就成为职业教育的不二选择。

  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工匠们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给客户提供无可挑剔的体验。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职业能力与敬业精神教育,就是要求我们的教育对象对所从事的岗位工作锲而不舍,对工作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因此,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品质化的职业精神;工匠,就是高质量技能人才的一种肯定性称谓。

  另一方面,国民教育的基本使命和重要职责就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负责任的公民。因此,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都承担着公民教育的义务,公民教育的结果,应该是培养出健全自律,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公民美德的高素质公民。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其教育中必定也必须包含着对教育对象开展公民教育的责任。职业院校既要培养学生的技能,也要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能力习惯,以适应将来进入社会的需要。开展公民教育和培养社会好公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托底性责任。由此,以专业教育教学和第二课堂为契机,在技能培养的同时,保证毕业生能够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栋梁,必然也肯定能够成为职业教育人才的重要目标。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不是什么超级科学家,不是什么商业巨头,而是能够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上大显身手的技能人才。这种人才,也正是前文所述的“多样化的人才”,既要有精湛的职业技艺,作为一名工匠,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或者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又要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素养,作为一名公民服务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乃至于优秀的国家建设者,为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提供坚强的保证。


浙江工人日报 职业教育 00003 “工匠和公民”应为题中应有之义 2022-05-05 2 2022年05月0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