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王旭烽,人生如茶叶青青

世界读书日,王旭烽应邀为文澜读书岛书友解读她的新作《望江南》。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本报前报人王旭烽春来时节又“泡”出一杯极具有江南韵味的“新茶”——一部以茶观天下的、近40万字的长篇小说《望江南》,在文坛引起轰动。就像山东高密之于莫言,杭州、杭州西湖及周边的龙井茶山也不断滋养着王旭烽文学生命,甚至她的人生

  ■徐忠友

  江南春早,龙井茶香。就在今年明前茶开采前夕的3月20日,茅盾文学奖得主、“茶人三部曲”作者王旭烽,又“泡”出一杯具有江南韵味的“新茶”——一部与茶有关的近40万字长篇小说《望江南》。此前,她还出版了许多茶类作品,她此生与茶真是结下不了情。

  想当音乐家的福利厂工人

  在大学毕业之前,王旭烽做梦也没想到她这一生会跟茶产生如此不可分的密切关系。

  1955年2月,王旭烽出生在一个南下军人的家庭。小学毕业后,她进入杭州女子中学读书(现为杭十四中)。当年,她是个文艺青年,每逢班级、学校,甚至是市里开展文艺宣传活动,她都是其中的活跃分子,经常又唱又跳,忙得不亦乐乎。

  因此,她最初的梦想是长大后当个音乐家或舞蹈家!

  1972年,王旭烽高中毕业,原以为不久后可以被安排去上大学,没想到一阵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在全国刮起,王旭烽失去了那次安排上大学的机会,她被直接安排到到杭州市拱墅区街道办的残疾人福利厂——长征无线电元件厂工作。

  王旭烽说,在福利厂工作的那几年虽然很艰苦,但她学会了怎样与残障人士相处,如何关爱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与厂里的残疾人关系处得很好”。后来她因此连续担任多届杭州市残联文联的名誉会长,还被杭州市文明办、杭州市残联、共青团杭州市委授予杭州市首届十大“最美助残志愿者”称号。

  爱好写小说的优秀记者

  1977年,高考恢复政策改变了王旭烽等成千上万年轻人的命运。这年年底,她参加全国高考,被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历史系录取。

  1982年,王旭烽大学毕业,分配到浙江省总工会主办的浙江工人报社当记者。她不仅写新闻手到擒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同年,她在全国总工会主办的青年文学杂志《丑小鸭》创刊号上发表了小说处女作《昨天已经过去》。

  1984年,她开始写寻根文学,其中发表在《长城》文学刊物上的中篇小说《从春天到春天》还被《小说月刊》转载。

  由于出色的驾驭文字能力,很快,她被报社提拔为副刊部副主任。

  在报社工作期间,她还编著了一本25万字的《杭州史话》,介绍杭州这一文化古都的历史。

  “茶博”像采“软新”一样把她采走

  也许是与茶有缘,1988年8月,杭州市园文局在龙井路双峰村筹建中国茶叶博物馆,需要招录员工。王旭烽把她的老朋友、杭钢文物专家吴远明推荐了去。因中国茶叶博物馆开馆前需要整理茶史资料,还要撰写展览解说词等,急需历史专业出身、能写会说的人才,吴远明又把王旭烽介绍给了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没想到,时任馆长与王旭烽相见恨晚,就像见到西湖龙井茶之“软新”,想方设法把王旭烽“采”去了(“软新”指由春日里新萌的嫩茶制作而成的西湖龙井茶,是春茶中的极品。编者注)。

  1990年初春,王旭烽进入中国茶叶博物馆资料室工作,虽然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她从中了解到茶的发展历史、茶文化的演变过程、人与茶之间的密切关系等,看到了茶世界的博大精深。1991年,她写了一部茶文化题材的随笔集《瑞草之国》。

  在中国茶叶博物馆里,王旭烽结识了庄晚芳、刘祖生、童启庆等茶界老前辈,听他们讲述茶人们的感人故事。其中对她影响最大的是茶界泰斗庄晚芳。

  王旭烽初次见到庄老时,庄老已80多岁了,担任着中国茶叶博物馆顾问等职。那时,王旭烽拟编写一本与茶相关的书——《西湖茶思录》,其中有一个专辑写茶人,她便到庄晚芳家里采访。

  老人很好客,亲自给王旭烽泡茶,还留她吃饭。正因为有了这次登门采访,才有了后来王旭烽的美文之一——《茗叟庄晚芳》一文。更重要的是,王旭烽由此渐渐萌生了创作“茶人三部曲”的想法。

  自1990年开始构思和整理素材,1994年初,王旭烽的成名作——“茶人三部曲”的第一部《南方有嘉木》成型。脱稿后,庄晚芳欣然为这本书题写了一幅《献给全世界的茶人》的字给王旭烽。1995年12月,这部44万字的长篇小说《南方有嘉木》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这幅字印在了《南方有嘉木》的扉页上。

  该书发行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分别荣获1995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八五”计划优秀长篇小说奖、1998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浙江省第二届“鲁迅文艺奖”,还被改编成22集电视连续剧在视屏播出。

  王旭烽接着开始创作“茶人三部曲”的另两部作品。1995年5月至1998年8月,王旭烽的第二部《不夜之侯》、第三部《筑草为城》先后出版。其中《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摘取“茅盾文学奖”,这也改写了前四届“茅盾文学奖”没有浙江人获奖的历史。

  如茶人生,气蕴幽远

  1998年,王旭烽被浙江省作家协会“采”走,从事专业创作。此后,她担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

  2003年9月29日,由王旭烽创作的一本全面勾画西湖人文历史的散文集《走读西湖——从湖西开始的风雅之行》,由浙江摄影出版社推出,受到读者青睐。此后,王旭烽创作不止,《西湖茶思录》《品读女茶人》《曲院风荷》《香草爱情》等描写杭州西湖的专著如虎跑泉水汩汨而出。

  2006年下半年,她应邀前往天目山下的浙江林学院,为师生们作“走读西湖系列到大学”讲座。当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浙江林学院联合创办的茶文化学院作为全球唯一的本科茶文化学院,正准备在秋季招收本科生,浙江林学院领导热情邀请她到该校执教。

  2006年9月,王旭烽没有多犹豫,告别工作了8年的浙江省作家协会,因茶而去,走向大学讲坛,由国家一级作家转为教授,给秋季入学的茶文化系首届新生开讲第一课,并担任茶文化学科带头人。

  同学们说,王旭烽的茶文化课有一大特色,就是“茶文化的艺术呈现”。她总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走上前台,演绎茶文化的诗情画意与博大精深。

  《中国茶谣》是她教学的优秀代表作。2008年,《中国茶谣》获得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成功登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舞台及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馆;其中“中国茶谣”茶文化创意产业品牌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校园文化品牌。

  越是研究茶,越是觉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2009年谷雨时节,王旭烽参与发起“全民饮茶日”——在杭州的不同地段、景区设立免费赠茶、品茶、说茶、赠茶具活动点,倡导全民饮茶,弘扬国粹,弘扬茶文化。自2009年活动启动以来,至今已连办数届,并得到了国内30多个城市的响应。

  2010年,浙江林学院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4月,王旭烽被任命为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院长。2012年,王旭烽还干了一件大事,由她创作、导演的表现茶圣陆羽一生的话剧《六羡歌》,先后在杭州、北京公演,还在2013年杭州国际戏剧节上精彩亮相。

  2013年底,由央视拍摄、王旭烽总撰稿的我国首部全面探寻世界茶文化的6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荣获众多国内外奖项,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

  在浙江农林大学工作16年,王旭烽的文学创作也从西湖时代进入山居时代,她一路走向茶学专业的高坡,这为她创作《望江南》一书积累了不少的素材和资料。

  《望江南》小说的主体承续了“茶人三部曲”中的杭氏家族的故事,弥补了此前“茶人三部曲”中“从1948年到1964年间”的空白,以茶叶世家杭府的兴衰变革来反映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更迭,不仅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对小家的影响,还详细介绍了制茶工艺、茶叶品种分类、茶具等茶文化相关的细节。她写宋代五大名窑、六大茶类,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流淌在中华文脉中的精华。

  就像山东高密之于莫言,杭州、杭州西湖及周边的龙井茶山也不断滋养着王旭烽文学生命,甚至她的人生。王旭烽在《茶语者》一书中,她这样评价茶:“茶的高度,更在于她的风骨——如人的品格一般,她温和,她宁静,她优雅。”其实,这何尝不是王旭烽对作为茶人自己的一种人格定位与精神追寻。正是这种不懈的追寻,让她的人生与茶一样充满活力,可谓人生如茶叶青青!


浙江工人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王旭烽,人生如茶叶青青 2022-05-28 2 2022年05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