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生活

一根藤条编织七十载精彩岁月

藤编老人戴余根。

  ■俞丽丹

  谈及藤椅,那是老一辈人的记忆,一到夏天,每每吃过晚饭,就会把藤椅搬到院子里,坐在上面摇着扇子纳凉。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机械化生产的椅子慢慢代替了传统手工藤椅。在余姚市阳明街道舜水社区有一位名叫戴余根的老师傅,几十年如一日,凭着娴熟的技艺和坚守匠心,将藤编融入生活。

  在阳明街道舜水社区寺后路弄堂的一间小房子里,笔者见到了戴着老花镜的戴余根手里正攥着长长的黄色藤条来回穿梭,专注地编织藤椅。今年87岁高龄的他,在14岁那年跟着开店的哥哥学会了藤编这门手艺,由于肯动脑筋、刻苦钻研,他成为了一名藤编工人。

  在戴余根简易的店面里,摆满了藤椅、藤拍等各种藤编制品。由于戴余根的编织技艺好,当时在省内他的藤编手艺就颇有名气。1978年,斐济副总理加尼劳首访我国期间,发现了精巧的藤编品,便萌生引进技术的想法。经过层层筛选,戴余根被省里选中,成为援外人员。

  “当时能去国外当然是开心的,这个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国家。到斐济后,我们先到市场熟悉环境,再到他们的原始森林去考察,选好材料开始做样品,做好后,那里的官员看到了很喜欢,都竖起了大拇指。”戴余根说,自己被选为援外人员,非常自豪,在他小店的墙上,至今还挂着他在斐济的时候拍下的照片。劈藤、做架、穿藤,道道工序都精通的戴余根,因为技术好,原本签订的两年援外合同,经加尼劳副总理和当地学徒的再三挽留,又延长了半年。

  回国后,当时因为工厂缺人,戴余根又去做了技术工人。退休后的他,在自己家门口开起了小店,做一些藤椅等编织物品,周围的居民家里有藤椅坏了,也会找戴余根来修补。

  “我是听别人讲起,这里有位藤编老师傅的手艺很好,我家里这把椅子用了几十年,藤条坏了,架子还很好,丢掉可惜,前段时间拿过来让老师傅再重新编一下。”一居民拿着新编好的藤椅高兴地说,“跟新的一样,又可以用上很多年了。”

  一根细长柔软的藤条,在戴余根的指尖灵活穿梭,弯、折、穿、插,经纬交错,虽然已是87岁的高龄,但是他仍坚守着这个行当,常年与藤条打交道的双手,早已覆着一层老茧。“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我觉得很好,我把藤编当成一种锻炼,既可以活动活动经络,又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戴余根说,做了那么多年的藤编,只要身体允许,还是会坚持做下去。

  戴余根是一位老党员,在每个月的23日,他都会带着他的藤编工具去舜水社区做志愿者,帮居民修补一下藤椅。他说,作为一名老党员,自己有这门手艺,帮助有需要的居民修补一下藤椅,发挥余热,他非常开心。

  “多年来如一日,我们居民一有破旧的藤椅,都会拿到这边来找他修,他都会第一时间给我们修补好。戴师傅虽然退休了,但还是继续发扬着作为一名党员的一片热心,继续发挥着余热。”舜水社区工作人员方哲圆说,每次志愿服务,都会看到戴余根义务为社区居民修理藤椅的身影。


浙江工人日报 生活 00003 一根藤条编织七十载精彩岁月 2022-06-01 2 2022年06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