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文化宫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竹工艺大师卢光华:

竹丝编织匠人情

竹编《兰亭序》

  卢光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竹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竹工艺专业委员会专家组组长、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竹编”代表性传承人、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创业导师、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竹子博物馆终身技术顾问、金华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从事竹编行业50余年来,先后创作了《兰亭序》《前后赤壁赋》《百马图》《清明上河图》《唐寅山水画集锦》等数百件竹编书画艺术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数十件作品被博物馆和社会团体收藏。因痴迷创新竹编版《兰亭序》,被誉为中国平面竹编界的“王羲之”。

  通讯员王倩玫等综合报道近日,第四届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认定活动结果出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竹工艺大师卢光华榜上有名。

  东阳竹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追溯其历史,早在唐代早期,东阳竹编就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东阳竹编工艺流程非常繁复,常规的工艺竹编大体可分为创意设计、造型脱胎、选材取料、剖篾制丝、防蛀防霉处理、编织、收口和造型、着色和油漆、装配成品9个步骤,一件好的东阳竹编的出品,需要道道流程的千锤百炼,个个细节的精雕细琢。作品的脱胎是这样,大师的成才更是如此。与东阳竹编有着不解之缘的卢光华便是其中之一。

  卢光华出生在东阳市的竹编专业村——东阳市六石街道北后周村一个竹编世家,从小跟着祖父、父亲学艺,是雅溪卢氏竹编传人。

  踏入竹编的大门之后,卢光华刻苦钻研,在继承竹编艺术精华的同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东阳民间传统的竹帘、竹篮上,心灵手巧的篾匠们常会编织进“福、禄、寿、喜”等吉祥文字,但卢光华觉得这些东西不够精细。他决定用竹编表现整幅书法作品,遂将素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用竹编艺术表现出来。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创于新。这是卢光华攀登艺术高峰时的真实写照。第一版的《兰亭序》惊艳亮相,一鸣惊人后,卢光华并没有就此原地踏步。“艺无止境,《兰亭序》作为古代书法中的神品,研精篆素,尽善尽美,摹本众多,我不会浅尝辄止。”这是他的目标,也是他接下来数十年的行动指南。

  在创新竹编版《兰亭序》的过程中,为了使编织的字体更精细、笔画的变化更自然,他把1厘米宽的篾片劈成12支。为了寻找竹节特别长、韧性极好的竹丝,他曾踏破铁鞋,探访深山野岭。为了解决竹编书画的装裱难题,他耗时两年,不断试错,在上浆、热压、贴布等失败中吸取经验,最终找到了合适的胶膜,使得竹编书画也能够做到卷舒自如,携带收藏。而面对复杂繁琐的十多道手工工序,他更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他用绣花针把1厘米宽的篾片,分成24根细如发丝、透明莹洁的竹丝,再根据提花织锦原理,用传统的挑、压、串、破丝、拼丝等多种竹编技法,通过光线折射产生的明暗变化,清晰呈现“神龙本”游丝牵引、点画跳跃、变化多姿、非真非草、筋力老健、风骨洒落的特色,极尽精微之妙。

  他将“细如丝、光如绸、薄如绢、透如纱、美如锦”的精细平面竹编工艺与中国书法、绘画完美融合,使得中国水墨画从绘于纸和绢质向具有独特表现力的亮爽、光鲜以及立体感的竹质工艺上发展,在保留中国书画神韵的同时,赋予其传统竹编工艺特色魅力。同时他还在双色平面竹编基础上,又创作“单色双面竹编书画”和“平面竹编立体山水画”。

  他的竹编作品《八骏图》台屏第一次使书画竹编实现了凸凹双面的立体效果。转动画面,图案由浅到深,色彩不断变化,八匹骏马时隐时现、时明时暗,呈现出神奇的艺术效果。

  卢光华说,“几千年留下来的技艺是不会改变的,还是那个技艺,这个技艺怎么去利用,怎么去挖掘,怎么去创新,怎么去为现代的艺术服务,这些是关键。传承要用文化的传承,要用技艺的传承,要用理念的传承,我们只有题材创新、表现形式创新,才能把我们的竹编艺术发扬光大。”

  从艺数十年来,卢光华孜孜以求,刻苦钻研,开创并不断完善了平面竹编书画技艺,还推陈出新,在竹编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拓展了工艺竹编新的市场空间。同时,不甘于让竹编技艺消弭于茫茫人海之中的他,把扶掖后学、帮助同仁当成己任,尽己所能地寻找传承人。他认为,“人生道路中,只有开始为更多有需要的人做些事情时,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多年来他坚持授徒、传艺和举办竹艺培训班,教导徒弟时也是力求精益求精,“每年至少创作一件精品,每年至少获得一个省级金奖”这是他对徒弟的基本要求。在教导时倾囊相授,在日常中答疑解难,在创作中鼓励指点,在宣传时奔走呼吁,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他的许多学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多人被评为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

  (部分内容来源于竹艺中国公众号)


浙江工人日报 文化宫 00003 竹丝编织匠人情 2023-11-24 2 2023年11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