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工报视野

民办学校的春天,来了!

  见习记者胡翀报道  前几天,杭州市萧山区萧西实验学校常务副校长余力丰,虽然手头忙活着开学的各项工作,可心里却时刻关注着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政策。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在余力丰看来,“高质量”、“公平”、“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升学”这些关键词似乎都掐准了他们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困惑。

  本报在2015年7月16日以《11年签了7份场地租赁合同》为题,刊发了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萧山萧西实验学校,办学过程中所遭遇的尴尬境地。一个生源稳定在1000人左右的学校,当时签订的最长的一份场地租赁合同时效只有4年。也就是说,新生入学读到四年级,就不知道下个学期,学校还在不在这个位置。再后来,因为办学场地业主单位的变更,租赁合同竟然要每年一签。这种随时有被扫地出门的危机感,让学校的出资人、校长王梅如坐针毡,靠跑部门、磨领导,最终选定的一个新校址,在老的浙赣铁路线边上,而时效也仅为10年。这样一种尴尬的办学境地,也是杭州市萧山区大部分民办的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普遍情况。

  2012年以来,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以及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萧山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供职的企业出现了减员,再加上一些劳动力传统输出省份这些年的发展建设也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造成了劳动力回流的情况,最终对于萧山萧西实验学校的生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2012年生源数最多时的1700多人,回落到现在的1100人左右。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学校的管理层就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小班化教学,提高办学质量,吸引在本地有稳定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及附近乡镇本地居民的子女。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余力丰告诉记者,要想提高办学质量,势必得有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至少能够有一块性质合法的教育用地。“我们的老师其实和公办学校的老师干的事情是一样的,然而交的社保我们是按企业来的,而且只有五险,没有公积金。也就是说想要靠买房落户,对我们的老师来说就比较困难了。”除此之外,余力丰还表示,“在城区周边想找一块教育用地很难,这我们也理解,所以我们也尝试想通过教育局内部,推荐优秀的管理人员参与我们学校的管理,采取类似公私合营这种模式,去年就和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汇报过,到现在也没有下文。”

  余力丰坦言,所有的这些努力,无非是想为自己的学校上一份“保险”。因为据他了解,杭州市早在今年1月份已经出台了《关于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坚持民办学校(指非营利性的民办幼儿园、民办中小学、民办高校和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公益性属性。大力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等利用社会资本以捐赠、独资、合资、租赁、合作办学、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举办教育。积极探索民办教育分类登记、分类管理和差异化扶持的改革。针对这份《意见》,杭州市教育局还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了解读,发布会披露的调查数据显示,杭州民办学校的数量在85所左右,民办中小学在全市中小学校的占比在11%左右,比例不高。杭州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处长章潘彪说,民办教育一直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各级政府扶持力度不平衡,民办学校发展模式单一趋同,民办学校教师待遇和社会保障程度普遍不高。

  按照余力丰的理解,杭州市出台的这份意见,就是对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关于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好解读。余力丰说,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性政策的制定,对于民办教育都给出了一个明确而强有力的信号,那就是——支持!


浙江工人日报 工报视野 00004 民办学校的春天,来了! 2016-03-22 2 2016年03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