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职工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嵇锡贵解密一件匠心之作的孕育过程——

历经72道工序,花费半年心血

人物名片:
嵇锡贵:1941年出生,浙江湖州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唯一的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杭州西溪贵山窑陶瓷艺术馆馆长,杭州西湖区贵山窑陶瓷艺术研究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负责人。1975年参与中南海毛主席用瓷的设计制作,作品多次获国际、国家级大奖,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中国陶瓷博物馆等收藏。2017年4月25日,被杭州市政府认定为首届“杭州工匠”。

  通讯员张晓燕报道 举世瞩目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如期在杭州成功举行。许多人都难忘2016年9月4日晚在杭州西子宾馆举行的宴会,更对宴会上美轮美奂的“G20国宴瓷”感到惊艳。“G20国宴瓷”的花面总设计师就是嵇锡贵。

  国宴瓷收获好评无数

  其实,嵇锡贵大师和她的学生一共为G20杭州峰会设计了3套国宴瓷。而当时,他们接到任务的设计要求有20个字:西湖元素、江南韵味、浙江特色、大国风度、世界大同。所有的设计,必须围绕这20个字展开。

  嵇锡贵感慨万分,“压力太大了,怕设计不好给杭州人丢脸,给陶瓷艺术界丢脸。”她说,早在2015年5月,就已经开始酝酿设计G20杭州峰会国宴用瓷的花面。按照20字的理念,共设计了“西湖韵”“繁华盛世”“国色天香”三个系列。

  嵇锡贵说:“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晚宴餐具,是第一套,名为‘西湖韵’。主桌240套,副桌130套。要表现这20个字,那一定是杭州的山水了。”听上去,好像很简单,但小机关很多,大小餐具的花面都不同。

  “西湖韵”图案取自西湖全景,将整个杭州最美的一面缩微在这方寸之间。采用淡彩国画手法表现,将西湖的“山色空蒙雨亦奇”“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感。

  而嵇锡贵最满意的一套,是9月5日晚金砖五国在西湖国宾馆晚宴用的青花斗彩,名为“繁华盛世”系列,共105套。“繁华盛世”采用百花齐放的图案,以青花斗珐琅釉下彩的独特技术展现,寓意世界各国千姿百态,如百花齐放般繁盛的景象。

  “国色天香”系列是9月5日中午主会场午宴的青花瓷,共60套,以传统青花展现牡丹的富贵平和,彰显中国的大气,弘扬中华的美德。主画面就是中国传统的牡丹花造型,但嵇锡贵说,这朵花并不像现在的写实派,而是一朵变形的牡丹花图案,带一点现代意识。

  “为了赶制国宴瓷的设计稿,最忙的时候,我早晨4点起床画画,要忙到晚上12点才休息。那段时间,我每天蓬头垢面,一日三餐就啃个面包喝点水,终于完成了三场国宴用瓷的设计制作任务。”嵇锡贵说。让嵇锡贵感到欣慰的是,国家领导人、外交部领导以及外宾对三套G20杭州峰会国宴用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一生与陶瓷紧密相伴

  嵇锡贵出生在水乡湖州,1950年父亲被调到江西景德镇。1957年嵇锡贵初中毕业的时候,碰巧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来招生。当时学校不要学费,还分配工作,喜欢画画的嵇锡贵毫不犹豫地报考了青花班。后来她又考上了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从多位景德镇老艺人身上学到了国画、花鸟、人物绘画技法,制陶工艺釉下彩、釉上彩、青瓷刻花一个也没错过。全家坐船快到景德镇的时候,看到河里都是白色的瓷饼。好奇的嵇锡贵不知道,她这一生会与陶瓷紧密相伴。

  陶瓷学院附近的湖田窑是宋代生产影青刻花的窑址,还是学生的她常常去捡瓷片把纹样临摹下来。古代越窑刻花工艺手法没有遗存,嵇锡贵根据浙江瓷土特性,对各种纹样进行了技法尝试。后来刻花成为她陶瓷创作代表性手法。

  毕业那年,全年级就嵇锡贵一人被分配到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多次实践,她自创了铁骨泥刻花技法(铁骨泥就是青花的下脚料,一般用来压边或包口,它颜色深厚、古朴,一般起到陪衬作用),还结识了以陶瓷雕塑见长的丈夫郭琳山。1986年,嵇锡贵和郭琳山作为特殊人才引进浙江。

  2013年5月16日,以她和丈夫名字命名的贵山窑陶瓷艺术馆在西溪湿地公园开馆。馆中摆放着两人最具匠心的作品。嵇锡贵大师以陶瓷彩绘见长,作品精美瑰丽;郭琳山大师则精于陶瓷雕塑,作品大气灵动。两人因陶艺结缘,在陶瓷艺术领域相互合作,以其学养与才华和两人的心灵默契,创作出独具品格的优秀作品。2011年郭琳山大师因病去世,《婴戏图》成为他俩今生的“贵山窑”绝唱。

  用心传承绝技绝活

  按照景德镇的老手艺,一个成品有72道不同工序,从揉泥、拉坯到器皿装饰,每个工序都由不同的师傅来完成。但在嵇锡贵手中,所有工序她都是“一手抓”。嵇锡贵认为只有长期实践,磨练自己的技艺,才能“熟能生巧”,成为能工巧匠。而她也在这种坚持中摸索出三个独创的手法:青花彩绘、陶瓷釉下综合和陶瓷釉上彩绘装饰。

  今年73岁的嵇老,依然坚持不懈地在创作。她每天都来工作室创作,“做瓷的人,就是要把器物放在手上。” 嵇锡贵说,陶瓷艺术是“火的艺术”,古代人烧窑都先敬风火神。自己曾经烧失败的作品不计其数,有一点瑕疵,她就打破重来。一件作品往往要花费半年时间,每件作品,嵇锡贵都很花心思,不重复做第二件。

  嵇锡贵对徒弟的要求极严,每天9点前必须到工作室。从入门的第一天起,嵇锡贵就要求徒弟们苦练基本功——从画线条开始。另外,每周两张素描写生,画好后钉在工作室的墙上。2013年底,每人的作品装订起来,厚厚的一本。嵇老说,“第一年到第二年的进步很大。这些素材不仅练基本功,今后他们也可以运用到创作中去。”

  在嵇锡贵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她希望自己的学生不仅能画山水人物、刻花,还要掌握制瓷的全套工序,这些她都愿意倾囊相授。


浙江工人日报 职工 00002 历经72道工序,花费半年心血 2017-10-16 2 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