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集中式消费有无必要?买了不用干吗冲动消费?

“双11”狂欢后的冷思考

  见习记者张浩呈报道  2017年的“双11”购物狂欢已经落下帷幕,淘宝、京东等电商创下了成交量新高。然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双11”给我们带来惊艳的销售数字的同时,隐藏在这些数字背后的问题也值得深思。

  集中式消费有无必要?

  在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徐剑锋看来,“双11”形成的购物狂欢属于典型的“节日效应”。这种集中式消费是有好处,对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来说,它确实成为了一个消费节点,对于一些商家来说,也收益颇丰。但同时徐剑锋也认为,“双11”购物狂欢所创造的天量金额,固然彰显消费驱动的巨大势能,但在狂欢背后,同样需要保持冷思考——每年在“双11”之后总有的退货潮、投诉潮,以及由于被集中提前透支了社会购买力,在购物节前后零售数据呈现出来的萧条问题,都不容忽视。“节日效应往往有一个问题,就是节前和节日后消费会大幅减少,等于前后一段时间的销售额集中在几天爆发,但实际上总量并不会增加多少。”

  此外,徐剑锋说,“双11”对一些中小商家而言,参加“双11”促销,很多时候是被裹挟进来,进行透支式促销。如果商家在“双11”促销能提升整年的业绩,那么这对商家来说还是有意义的,但是“双11”节后,不少中小店铺流量、成交低迷,并未能拉升整体业绩却还要承担客服、物流、售后的压力。

  “双11”前夕,一篇《又是一年“双11”,中小卖家的电商节恐惧症:你们剁手,我们割肉》文章,透露出中小商家面对“双11”的无奈,“如果参加活动只是赚的钱少了些而已,但不参加,在购物节的前半个月和后半个月是根本没流量的,那才是真正的‘惨淡’,毕竟平台对于流量有绝对的控制权。”越来越高昂的推广费用,平台与平台之间的恶性竞争,商家与商家之间的低价大战,这些都是令许多中小卖家害怕电商“造节”的原因。文章说,对中小商家而言“造节就是煎熬”。

  黎先生是一家童装网店负责人,这个“双11”他们店铺销售十分惨淡。在他看来,“双11”是大商家的节日狂欢,对他们中小商家而言意义并不大。“我们利润本来就很薄,除去平台要求的优惠,我们店铺自身也要做优惠活动,利润就更少了。”黎先生说,“双11”就是把店铺前后20天的销量堆到一天,如果销量能够翻倍,还能够赚点钱,但如果一个月下来销量持平,那就白忙活了,“我们更看重平时的销量,参加‘双11’促销更像是为大商家做嫁衣”。(下转第4版)


浙江工人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双11”狂欢后的冷思考 2017-11-17 2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