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我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下放评审权 打破一年一评

  本报讯 记者吴晓静报道 向用人主体放权,向行业放权,打破一年一评审的固有模式……昨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情况。为了解决人才评价中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我省在优化体系设置、下放评审权、完善标准、畅通优秀人才成长通道、信息化建设、改进管理服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举措。

  优化职称专业,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

  原有职称制度实施30多年来,29个系列设置一直没有变化,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省提出优化职称专业,对符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特点的,增加评审专业。如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会集聚大量人才和企业,职称专业设置必须紧跟需求,提供人才评价服务。

  为了打破人才成长的天花板,原有未设置正高的11个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由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制定评价标准和办法,设置到正高级。

  下放评审权则解决了以往用人单位话语权不够,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我省提出向用人主体放权,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人才智力密集的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评审;向行业放权,推行工程领域社会化评价。下放权限的同时,注重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如,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工程职称社会化评价试点,将依托成熟的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把企业的薪酬待遇、技术要求、市场销量等综合纳入评价标准,充分体现市场评价、市场认可。

  突出品德业绩和创新能力

  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如何破除?在完善评价标准上,我省提出坚持把品德放在首位,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突出对工作实绩的考核,向基层一线倾斜,对外语、计算机和论文不作统一要求,对论文要求从工作和岗位实际需要分别对待,根据不同行业坚持分类评价。

  对不同职业属性和岗位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制定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评价标准,注重对行业发展规划、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实验报告等成果形式的评价,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真正实现“干什么、评什么”。

  探索建立职业道德“正向评价机制”,把“最美教师”“最美医生”通过职称评价机制选拔出来,弘扬正气,树立正确导向。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条件。鼓励教师上讲台,医生到临床,工程师到实验室、厂房工地,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在火热的基层一线建功立业,让干得好的人能评得上。

  评审组织和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根据不同专业,允许灵活调整评委会组成人数。打破一年一评审的固有模式,组建评委会常设机构,可实施专项评审。推广实名投票、公开举荐。

  打破资历限制,给人才“一鸣惊人”的机会

  原有制度中,一些学历不高、没去评过职称但实际能力强的人才,缺少足够的成长通道。我省提出打破资历限制,对取得重大“标志性业绩成果”的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给人才“一鸣惊人”的机会。新引进的海内外人才、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在我省合法就业的外籍和港澳台人才,今后不仅都可以参加职称评审,甚至可以根据实际能力业绩,破格评审。

  过去职称评审中,学历造假、专利冒名、论文代写等情况时有发生,评审材料繁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正常的科研教学活动。为此,我省提出,与“最多跑一次”改革紧密结合,推广职称电子证书,加快人才数据库、职称评价服务平台建设,加强职称信息化服务和监管。

  目前,我省是全国唯一实现了职称证书电子化的省份,证书可从浙江政务服务网上直接下载打印,每年可以减少30万本资格证书发放,让500多万专技人才在每次求职、竞聘等使用证书时都不用“跑路”。这项改革,得到了人社部的高度肯定,并将在全国推广复制。


浙江工人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下放评审权 打破一年一评 2018-04-10 2 2018年04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