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石雕大师潘成松: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王振

  2016年,G20杭州峰会,一件石雕作品《生命的旋律》入列峰会展厅,各国元首看后赞不绝口。最终,这件作品被萧山国际机场永久收藏,创作它的人名叫潘成松。

  潘成松是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石雕研究所副所长,浙江省石雕非遗传承人。就在不久前,他被评为“浙江工匠”,还凭借精湛的技艺和精美的作品被评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都有其独特的经历,潘成松也不例外。

  1974年,潘成松出生于温州市泰顺县的一户农民家庭,他能和石雕结缘并成为一代大师,纯属偶然。

  1989年,泰顺发现了一种温润如玉、适宜雕琢制印的好石头,石玩界称之为叶腊石矿。

  于是,泰顺县政府想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路子,在县职业中学办起了石雕班,请老师傅们“授人以渔”。

  就这样,15岁的潘成松带着“有艺不愁穷”的朴素想法,报名进了这个班。

  学石雕是件很枯燥的事,也是件很考验耐心的事。他每天跟在师傅身边,从打坯、修光、配底座到水磨、上蜡等,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同期的师兄弟,有受不了苦中途退学的,也有觉得没前途半路转行的。但他坚持了下来,不仅耐住了寂寞,更学出了感情。在他看来,石材的天然之美,辅以用心的雕工,简直就是天作之合。

  3年在校学习时间很快过去,他的石雕基础理论与基础刀法学得非常纯熟。然而,对石雕更高技艺的渴望让他又拜名师吴旭亮继续学习石雕创作。

  为了学得更深、更透,每月仅有的1天休息日,他全泡在书店研读艺术作品,汲取养分、静待花开。

  寒来暑往,不知不觉快10年了。经过近十年的潜心学习、苦练技艺,他出师了!

  1998年,24岁的潘成松在泰顺县创办了第一个个人工作室,承接石雕业务。刚出道不久的他,用一块别人不要的“差石”,创作出了《自有乐地》并获全国金奖,这让他在工艺美术界开始初露锋芒。

  虽然,他在泰顺本地也成为了一名别人口中的“大师”,但他依然不满足眼前的成就。

  2001年,27岁的潘成松慕名来到了素有“中国石雕之乡”的青田县,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福照为师,进一步钻研石雕技艺。

  在林大师的悉心指导下,他终于能将山水、人物、花卉、动物四大领域的雕刻技艺融会贯通,成为实实在在的石雕技艺“多面手”。

  出道至今,潘成松的石雕作品先后收获了80余个大奖,同行对他作品的评价是:每一件都不是简单的刻凿,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比如,《金榜题名》《芸芸众生》《生命的旋律》《一方净土》《人生平安》等作品,都成为了石雕界教科书般的存在。

  什么叫工匠精神?潘成松的故事或许可以告诉我们,一辈子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工匠精神!


浙江工人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2018-05-25 2 2018年05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