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浙医二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张茂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

一份济世情怀 一生尽责担当

张茂介绍浙医二院急诊重症监护室。

  记者程雪报道 救护车一响,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病患进入急诊室的那一刻,急诊科医生就默默地承担起为生命保驾护航的重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张茂把这份责任总结成一句话,“我们需要时间(抢救生命),(生命的)时间需要我们。”

  拯救生命是天职

  “哎呦,哎呦,我真的好痛。”从救护车内抬出的担架上,一位大伯痛得有点受不了。围绕在四周的医护人员唯恐他受到颠簸,尽力控制着担架方向,平稳而迅速地把他送入浙医二院的急诊抢救室里,整个过程不足1分钟。

  “受伤原因是电瓶车撞伤,目前情况稳定,外伤部位多一些,具体是哪些部位受伤,我们还要再进一步确定。”急诊医学科医生们一边迅速判断病情,一边走向病床准备救治工作。

  在这间急诊复苏单元里,最多时一天要送进来七八个最危重的病患,一年救治1000多例严重创伤病人。张茂说,每个病人的状况都不尽相同,有人是食物中毒,有人是因为整容后的过敏性休克,还有的人出现昏迷、大出血等危险症状。

  自1996年毕业后到浙医二院急诊医学科工作至今,张茂多年来一如既往,从不曾懈怠,“这是一种救死扶伤情怀,也是急诊科医生的担当。”

  无论是严重创伤者,还是疑难复杂危重病人,张茂凭借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次成功拯救患者。其中,包括七根钢筋穿身的福建工友,公交车纵火事件中的多名烧伤患者,以及餐馆燃爆事件中的几名不同程度的爆震复合伤员等。

  让更多人掌握急救技能

  张茂每天上午的工作始于急诊交班讨论、终于危重病人巡视,连午饭也在讨论会上解决。虽然忙,但他仍抽出时间带头普及急救知识。张茂告诉记者,“心肺脑复苏是急诊的一个工作重点。”他整理过一组数据,在中国,发生心脏骤停之后,心肺脑复苏的成功概率只有1.3%,浙医二院每年大约接收200多例此类病患,救治成功率5%。

  “太低了,和很多发达国家没得比。”老百姓缺乏急救常识,张茂既痛心、又着急,“我们只能从我做起、从身边抓起。”急诊医学科积极参与医院的急救知识普及,连保安、保洁、工人都要参加学习,成效明显。

  “之前有一次,保卫科副科长在巡查时突然倒地,一起巡查的保安立刻拨打消控中心电话,同时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急救人员赶到后,进行了相关处理,成功地从死神的手中夺回了他的生命。”张茂说。

  科技让急诊变得更加智慧

  在难得的休息时间里,张茂从电脑上翻出了很多浙医二院的老照片给记者看,“这张是我们第一间EICU病房,里面的呼吸机、监护仪等在当时属于国内顶尖设备;这张是搬到新大楼拍的,我们的病房条件越来越好,整个急诊室的配备足以与国外一流医院媲美。”张茂如数家珍地说。

  “我坚信,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为医疗事业开拓更广阔的天空。”在张茂的眼中,日新月异的新兴科技,能够为医疗急救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活力。

  今年4月,张茂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长兴院区、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搭建县域的无人机紧急医疗救助网络体系。

  “出现医疗急救事件时,无人机能发挥出独特的优势,快速传递急救器材、药品、血液标本。”张茂解释,遇到心梗、创伤、大出血的患者,赶在患者送达医院之前,利用无人机运送血液标本,提前完成检验和准备血液,能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从业20余年,张茂见证着杭州医疗急救事业的飞速发展,他相信,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急诊也会变得更加智慧、为更多的人带去生命的希望。


浙江工人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一份济世情怀 一生尽责担当 2018-08-03 2 2018年08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