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人间

戴锦华:电影的温情守护人

作者和戴锦华(右)相谈甚欢。夏之明 摄

  ○王珍

  这个时候,她是温柔而宁静的。她收起了凌厉的剑锋,唯有深情,唯有爱,她对电影的一往情深,对电影的满腔热爱。也许,把戴锦华等同于那个有道德地、深刻地、优雅地、有知识含量和文艺地“骂人”的戴爷,本来就是一种误解和偏见。

  “你们带着人文学的底色。而希望与梦想是人文学的特权领域。我相信,这也是今日世界的稀缺资源。再一次重复,小时代是一种错觉和误判。你们生逢大时代,文明重新选择方向的大时代。你们个人生命的选择则汇聚为对未来方向的选择。”在清朗舒缓的小提琴伴奏下,女主播声情并茂地朗诵着戴锦华在北大中文系2018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比起阅读在朋友圈里热传的帖子,这样的集体聆听更有一种异样的感动和共鸣。尤其是戴锦华本人就在现场,由她主讲的《新媒体时代的影像与人》由此拉开序幕。

  组织者如此煞费苦心地刻意安排,是想让人们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一点戴锦华。因为处于我们这样的年代,了解一个人,更多的是靠刷屏,更何况是连北大的学生想听她的课也通常是一座难求的戴锦华。所以,能坐在由浙江省直机关妇委会和省直机关知联会共同主办的讲座中,实在是幸福、珍贵的一席。

  数码新技术革命以前所未有的迅猛节奏席卷全球,人们情不自禁被裹挟进了时代的洪流中。心里怀着兴奋和喜悦,“完全未曾抵抗,始终未曾讨论”,尽情享受着新技术带给生活的种种便利。自“五四”以来的近百年,一直想要“赶超英美”的愿望终于现实了。

  这时,戴锦华却认为有必要“抵抗”一下。她说,抵抗的意义不是为了阻止,而是赢得时间,更从容地来讨论和思考。我们应该慢一点,想一想,我们在享有的同时失去了什么?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很明显,新技术革命已然不可阻挡地给戴锦华致力于研究的电影,带来了本质性的裂变。

  在2012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除了例行向当年逝去的影人致敬的环节之外,柯达也挥别奥斯卡,有着131年历史的柯达不堪数码的冲击申请破产保护。这提醒人们,电影制作艺术的胶片时代结束了。Film is dead?(电影死了吗?)因为Film这个单词既是电影也是胶片的意思。

  也许有人觉得这是杞人忧天,数码和胶片只是电影制作的基本介质不同而已,犯得着说死啊活啊吗?在戴锦华看来,电影是那么特殊的一种文化艺术形态,以一个半小时为观看疲劳极限,通过电影院光影投放观影。人们购票入场,对号入座,保持安静。影院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窗口,在影院观影,不是一个种群而是一个社群的集体社会行动,人们通过这个窗口,观望每个阶层、每一个角落,包括那些被主流大银幕遮蔽了的、被现代社会所抛弃的角落。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而数码并非只是取代了胶片,同时也拆除了电影和电视剧、电影和卡通等之间的墙,数码所产生的海量的包括抖音、快手等多媒体,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宅在家就可以搞定一切的生活方式,切割了人和人之间传统的连接,营造的是一个和电影的公共性截然相反的个人主义空间。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变得越来越富足、自由、便利的时候,忧郁症患者却以15%的年增长率在增加。

  如果有一天,虚拟影院成为电影的主要观影形态,实体影院系统被击毁,那时的电影艺术就真的死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又将是一次严峻的断链。戴锦华振聋发聩地呼吁,不管是3D还是5D,数码链接不能替代社会公众分享的时空。所以保卫电影,就是保卫人们的社会性。

  听戴锦华的讲座,是享受也是一次辛苦的劳动。她流畅快捷的语速携带着崭新的信息和密集的知识含量,稍不留神就会断片。她的话锋犀利却又柔情似水,字字句句包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情深意长,折射出率性、敏锐和正义感,这都是刻在她骨子里的情怀。

  忽然就明白了,在七月底那么火热的一天,戴锦华站在三味书院的讲堂上,不为别的,只为一次身体与身体的真人团聚,感受人的气息和温度,和数码虚拟作一次小小的抵抗。这也是她保卫电影的一种方式。


浙江工人日报 人间 00004 戴锦华:电影的温情守护人 2018-08-11 2 2018年08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