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人间

负650米井下之旅

  ○陈慈林

  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本工作证,是浙江某煤矿发的,实际是在煤矿铁路修了几年火车。除偶尔“体验”式下井,对井下情况并不十分熟悉。几年前到淮南采访,东道主安排我们考察了一处地下负650米的矿井,使我们有了难得的矿井之旅。

  为了确保安全,矿方婉拒了同去的一位女同胞下井;又让我们在更衣室脱得一丝不挂,换上矿方提供的全棉内、外衣裤和鞋袜。陪同的黄副矿长解释说:“本矿属于瓦斯高突出井,你们衣物中的化纤成分,摩擦后会产生静电,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瓦斯爆炸,因此下井前必须更换所有衣物。本矿历史上曾经发生过3次瓦斯爆炸,共死亡50多人。”一席话说得我们的心都拎了起来。

  这是座年产800多万吨优质煤的大矿,作业面在地底下650米深处,加上地表海拔23米,我们实际到达的是负673米。规范设计的煤矿都有三个井口,主井出煤,副井上下人和运送材料,第三个叫风井,功能是保证分秒不停地通风。

  黄副矿长帮我们戴上矿灯、红色矿帽,在腰上系上一只铝饭盒大小的自救器。自救器是在井下万一遭遇瓦斯爆炸或冒顶时,可以在七八个小时内为被困者提供净化空气,等待救援。虽然我们在井下待不了多久,但矿工下井该带的器材一件也不能少。

  我们“乘坐”的“罐笼”分上下二层,有点像建造高层建筑时运送建材的“升降机”,一次可以装80个人。一阵电铃响后,“罐笼”以每秒3米的速度下降。因快速下降引起的气压变化,使我耳膜发胀,赶紧学着别人张大了嘴。

  3分多钟后,“罐笼”降到主巷道。主巷道近十米高,七八米宽,比铁路隧道还宽敞。路过“风口”时,巨大的推力使人站立不稳,风速每秒至少六七米。

  本以为到了井下就可以看到矿工挖煤了,黄副矿长却告诉我们,全矿作业区横向9公里,纵向6公里,计54平方公里,每班有1500多名矿工同时作业。井下布满了星罗棋布的巷道和电车轨道,总里程超过300公里。从主巷道到工作面还要坐有轨电车,最近的也需40多分钟。我们坐上电车,叮当叮当地往前开,转来转去半个多小时,又回到了出发点。黄副矿长说:“我们刚才走过的是前不久中央某首长来考察时的路线,为了你们的绝对安全,今天不安排去工作面了。”我们虽仍然有点不甘心,但也只好客随主便,不便再提其他要求。

  为了让我们多增加一点感性认识,黄副矿长在主巷道的示意图前介绍矿区情况,此时我们才发现,刚才乘坐电车经过的范围连矿区的5%都不到。

  一群下班的矿工走过我们身边,全身除了眼白和牙齿,其他都是黑的,却有礼貌地对我们点头微笑。

  我好奇他们是如何识别我们身份的?黄副矿长说:“我们是以矿帽颜色来识别身份,矿工戴黑帽、本矿跟班干部戴白帽,上级领导检查戴黄帽,贵宾戴的是红帽。”

  矿工们长年累月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他们挖出的优质“乌金”,为我们带来了热能和光明,使我久久不能忘怀这次经历。


浙江工人日报 人间 00004 负650米井下之旅 2018-09-15 2 2018年09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