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读书

《龙泉宝剑》:

散发人性光芒的“传承之剑”

  ■钱科峰

  在中国古代冷兵器中,剑是寓意最为丰富的杀器,上战场可为兵器,入庙堂可作礼器,秦皇汉武倚剑而朝,震慑君臣,就有了权杖的意味。宝剑甚至还可作为舞器,杜甫诗中的公孙大娘“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一部剑史就是一部军事演化史,更是一部冶金进化史与人文发展史。如今,欣见卢江良先生捉笔为“龙泉宝剑”著史立传,可谓功德之举,亦可谓剑气文锋两相宜。

  古代铸剑鼻祖欧冶子,曾在丽水龙泉铸剑,又在越地为越王允常铸得五剑。极为巧合的是,据传欧冶子越地铸剑处——绍兴平水剑灶,与作者卢江良先生老家富盛相邻不远,想必其自幼稔熟于越王剑的传说,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当代铸剑师张叶胜相识,得知龙泉宝剑传承千年名列国家级非遗名录,难免勾起心中对剑器的崇仰之情,便欣然受命为“龙泉宝剑”著书,一续渊源。

  古之侠者,仗剑而行。文人士气,执笔而刚。凭着良知写作的卢江良先生,主攻小说创作,兼顾随笔散文,近年来涉足传统文化领域,更是潜心文史研究,曾与人合著《西溪商贸》《西溪梅文化》等书籍,策划过诸多地域文化和地理标志等方面的选题,这些积累无疑为这次著史立传打下了扎实基础。但为了不辱使命,他奔赴龙泉感受宝剑文化,并与当代铸剑师深聊,让剑锋与笔锋交融,让思想与剑气贯通。

  众所周知,宝剑之源在吴越,吴越之剑在龙泉,一把龙泉宝剑代表着一部中国宝剑史。因此,卢江良先生从中国宝剑发展史切入,采取大历史的叙述,以采访式的札记,以及溯源式的考证,还有课题式的梳理,围绕龙泉宝剑的历史,解析其多重文化意义,用浓墨重彩的笔调,描绘了其从辉煌跌入低谷又涅槃重生,并在传承家国情怀中迎来新的时代。纵览全书,不仅写尽了宝剑的三生三世,也挖掘了剑出龙泉的历史必然与因缘际会。

  是宝剑选择了龙泉,还是龙泉孕育了宝剑,为何宝剑在龙泉能够生生不息传承千年?欧冶子之后又有多少铸剑师薪火相传择一器终一生?卢江良先生在这部剑人合一的史传中,以他一贯擅长的在故纸堆里寻求不同视角,以个性化的思维与非主流的逻辑叙事说理,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给人以深入浅出的文化张力。在他的笔下,剑是冷血的,而铸剑人的心却像炉火一样热烈,正因为这种热烈与专注代代相传,龙泉铸剑炉的火种才千古不灭,龙泉的剑持续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在这部书里,我们可以发现,被称为“中国古兵器活化石”的宝剑,流传至今早已失去实用功能,更多的意义体现在文化符号的象征,它的传承因而尤其艰难,从欧冶子铸王者之剑,到现代铸剑师锻造“国礼”,他们用心血淬炼名剑。而作者则用对地域文化的无比尊重与大国工匠的无比尊崇,来淬炼“龙泉宝剑”的精神文化,记录千年龙泉的无名铸剑人。其间,无不让我们感知无数代铸剑师的匠心精神和龙泉人的文化脊梁。

  “作者在宝剑上淬打文字,真个是火花四溅,乒乓有声。”文化名家黄亚洲在《龙泉宝剑》的序中如此感言。“淬打”两字,确实精妙,把作者的用心用情用力都说到了点子上。如果说,龙泉的铸剑师们,锻铸了一把“非遗之剑”,那么《中国宝剑史——龙泉宝剑》一书,则是卢江良先生用文字淬炼的一把“传承之剑”。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剑或许锈蚀,但这部著作相信会锋芒永在。


浙江工人日报 读书 00003 散发人性光芒的“传承之剑” 2021-07-13 2 2021年07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