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工报视野·广告

未来工人还存在吗?我们还可以从事哪些工作?

当教育遇上人工智能

塘栖三小学生金时羽和机器人“克鲁泽”。 记者李凡 摄

  记者李凡报道 “螺旋桨就像是无人机的翅膀,给无人机提供升力;电机相当于无人机的肌肉,接受电子调速器的控制指令后开始转动;电子调速器则如同无人机的神经元,接受并理解飞行控制系统发送的指令;电池就好比无人机的心脏一般,为无人机提供血液般的电流供能。”

  不大的教室里,人工智能专职教师叶聪梁正拿着一架无人机模型讲解无人机的结构,他之所以用了这么多的类比,是为了照顾到现场16名三年级小学生听众的理解能力。在他身后的墙上,有一句计算机科学家艾伦·凯的名言——“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未来”。

  这些学生来自杭州市临平区塘栖第三小学,这一天,他们集体来到临平区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进行素质拓展的体验式学习,这里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新奇,个个睁大了求知若渴的眼睛。

  “在学校里上课的时候对人工智能只有一些想象,在这里终于可以进行实际操作了,我觉得好好玩!”塘栖三小304班的学生金时羽告诉记者。金时羽今天在基地上的这门课,名字叫作《火星时代的机器人服务》,是面向像她这样的三年级学生开设的,前后共要授课8个学时,通过情境导入、认识机器人、绘制无人机草图、使用LaserMaker绘制机架设计图、无人机组装与操作、试飞等环节,培养学生对机器人和无人机的基本认知和操作能力,并激发孩子们对于火星乃至宇宙科学的兴趣,其中意味十分深远。

  “人工智能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

  “我们基地主要的辐射对象就是临平区46所中小学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我们的PBL专题课程,并来基地进行课程体验。”基地负责人张夏良告诉记者。

  他口中的“PBL”,全称为“Project-Based Learning method”,是一套以设计学习情境为方案、以问题式学习或者项目式学习为路径的教学方法。金时羽上的《火星时代的机器人服务》,正是基地开设的其中一门PBL专题课程。

  类似的课程共有34门,都是围绕生命科学、人文社会、智慧生活、宇宙探索和地球公民等五大科创主题进行设计的,深刻而全面地向学生们展示了人工智能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奇妙联结,让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科创知识和技能,并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程主题背后的宏观视野有所关注。

  早在2019年9月,临平区就已正式启动“人工智能教育”进课堂项目,是省内最早实施中小学阶段人工智能课程全覆盖的区县之一。基地则于2020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内建有人工智能PBL课程专用教室、创客工坊、演讲厅、竞赛厅、会议室、直播室等空间,可容纳450名学生同时开课,是浙江省首家集互动体验、拓展提升、赛事活动、交流展示为一体的开放式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空间站。

  “近年来,AI(人工智能英文简写)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人机交互、无人驾驶等诸多行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加速重构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领域,是国家全面推进的朝阳产业。”张夏良说,“基地的建设和使用,根本目的就在于为国家培养AI人才。”

  张夏良介绍,基地提供了丰富的菜单式课程和兴趣选择,可以满足学生们各式各样的个性化需求。这些课程都有个共同目标,就是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通过游戏化、项目式的教学模式,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让学生们对模块、对象、控制、执行等概念有直观体验,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编程思维,培养学习兴趣,从而赋能未来教育。目前,基地已为全区46所中小学超过22000名学生提供了丰富精彩的PBL专题课程。

  赋能“双减”,重塑教育生态

  暑假以来,“双减”政策深刻影响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家长和老师。作业和培训负担“减”下去了,那么孩子还有什么能力是可以“加”上来的吗?这已经成为了大家近来最为关注的话题。

  8月31日,我省发布了“双减”实施方案,在“推进课后服务扩面提质”重点任务里明确提出,要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拓展课后服务形式,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推行以放学后托管服务、暑期托管服务等为重点的学校课后服务。此外,学校课后服务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需要的,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

  基地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取得的高品质课后服务解决方案,为学校提供高质量课后服务做出了极具前瞻性、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

  “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基地为学校课后服务提供了创意编程、创意智造、航空航天探索、数字艺术设计、机器人仿真等科创方面的免费教学辅助服务。”基地市场部负责人张晨晨说,“同时,基地每周末还开展社团课教学,为学生制定基于兴趣和特长的提升方案,挖掘学生在科创方面的潜能。此外,基地还在寒暑假开展冬夏令营活动托管服务,多方面拓展课后服务渠道,为学生提供展示、竞技和交流的平台,拓展学生的AI技能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NOC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全国总决赛上,来自塘栖三小的崔永乐和卫郑淇斩获了一等奖,他们正是基地的首批社团成员。截至目前,基地孵化的学生选手参加了包括WRC世界机器人大赛在内的18项国家、省、市级赛事,荣获各类奖项达138个,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双减”政策之下,基地正以独特的人工智能教育实现学生“减负”和“增质”齐头并进,与学校形成呼应,合作共塑良性教育生态,以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为引导,为“双减”政策赋能。

  看到“未来工厂”的样子

  走进西奥电梯有限公司位于临平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车间,电扶梯的各条数字化生产线正在进行周密地工作。AI在线全检产品质量,机器人自动抓取合格零部件,并通过传送装置运输到点焊区域,再由焊接机器人“接手”完成点焊,随后又传输至装配区域进行自动装箱……

  在距离西奥电梯不远的基地展厅,也有这样一个智慧工厂体验区。“未来工人还存在吗?我们还可以从事那些工作呢?”这两句拷问被刻在展厅墙上,以极其醒目的方式出现在参观者的视野中。

  为了解决这两个疑问,基地开设了一门名为《工业4.0下的智慧制造》的PBL专题课程。

  在该课程中,学生们将化身为“未来工厂”的工程师,结合积木搭建、编程等技术探讨可能的解决方式,探索传统制造业的未来走向。通过制作项目作品,既看到了“未来工厂”的样子,也对机器人如何改善人类生活产生了良性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未来的工人,一定是掌握了人工智能技术和思维的工人。”参与该课程学习的临平职高高一学生周雨彤说。

  为教育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

  在太炎中学,一台名为“悟空”的机器人在讲台上和同学们不停地互动交流着,不时碰壁的模样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人工智能课程专职教师沈波说:“人工智能课程虽然冠以‘人工智能’之名,但离我们并不遥远。”

  国务院曾在2017年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通知》,明确指出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临平区率先开展的“人工智能教育”进课堂项目,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5G、大数据中心)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这是基地科技合作方深圳优必选科技公司在提供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解决方案时提出的理念。近年来,“优必选”已在全国两个城市和当地教育部门合作布局了三家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还有很多基地处于在建状态。这些基地可以为当地人工智能产业输送资源、培养人才。

  “人工智能具备的深度学习能力,能让学生通过编程学习形成终身受益的思维方式,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人力基础。”张夏良这样阐述基地的未来图景。

  看到这样的未来,你还淡定吗?


浙江工人日报 工报视野·广告 00004 当教育遇上人工智能 2021-09-30 2 2021年09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