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读书

从童谣童诗开始的儿童诵读

带领孩子走进诗意世界

  ■余余

  近年来,越来越多教师和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基础教育的时候,将“诵读”作为一项必需进程或日常习惯。在今年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2022年版)》中,也特别强调了“诵读”在语文核心素养构建中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并对“诵读”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学段要求,例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需做到“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三~四年级)则需“通读优秀诗文,注意在通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等。

  在此背景下,如何科学看待儿童诵读、正确引导儿童诵读,选择怎样的诵读材料,始终是社会各界所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日前,《日有所诵》主编徐冬梅分享了她对儿童诵读的认识。

  在研究过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语文教育史后,徐冬梅认为,儿童诗教是中华文化的传统,诵读是中国教育的传统。诵读既是一种阅读形式,也是一种阅读能力。在诵读中,孩子可以辨识文字、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全面改善语言面貌。

  中文具有独特的绵延性和韵律感,在传统教育中,诵读被视为“童子功”,是语言积累和思想启蒙的基础。在诵读内容上,徐冬梅认为儿童诵读应从童谣童诗开始。童谣朗朗上口,充满节奏张力,符合儿童对韵律的天然喜爱,也容易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而诗歌音韵和谐、感发人心,对孩子而言是最好的启蒙材料。

  例如《日有所诵》一年级中的这首童谣:

  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

  腿一弹,脚一跷,“哪个有我跳得高!”

  草一摇,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

  ——《小蚱蜢》 张继楼

  结尾词组押韵,长短句结合,充满了极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而且在短短几句中就创建了一个小蚱蜢的拟人化形象,描述了一个有趣的小事件,让孩子在诵读的过程中也能同时进行充满画面感的想象力训练,感受到一种天真而纯粹的快乐。

  又如《日有所诵》五年级中的《湖边的小草》:

  湖边的小草说

  树比我高 山比树高

  云比山高 天空比云高

  但是当我弯下腰

  天空掉进湖水里

  我比天空还要高

  ——《湖边的小草》 林芳萍

  在这首小诗中儿童读到的景象即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观察到的景象,能够产生贴近生活的亲切感;诗中蕴藏哲思却并不说教,让孩子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到背后的深意。这也正是亲近母语所始终要坚持的信念:在优秀童谣童诗和诗性文本的诵读中,孩子能够看到自己、看到他人、看到自然、看到历史。

  有家长认为,《日有所诵》全套6册中共有960篇诗性文本,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诵读学习造成负担?其实,儿童诵读“不必句句落实,不必篇篇背诵”,而是要让孩子直面诗歌,有所感发。在进行诵读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作为领航员更应掌控好方向,注重儿童的心性培养与知识满足,从而实现由浅入深、缓坡而上的精神成长与阅读累积。

  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薛瑞萍老师认为,诵读就是深层阅读。日不间断地记诵,就是炼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

  孩子成长的过程,即是他们感知、参与、联结世界的过程。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通过诵读的方式将眼界扩宽到从古至今、从中至外的广阔维度,在充满智慧的经典文本的浸润中诗意地生长,构筑受益一生的精神底色。


浙江工人日报 读书 00003 带领孩子走进诗意世界 2022-08-23 2 2022年08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