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会飞的地方
○陈博君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标,一幢楼,或是一座塔,一处建筑,或是一尊雕塑,形态虽然五花八门,代表的却都是一个地方的精神文化形象。
在钱塘江南岸的杭州萧山靖江街道,矗立在街道办事处门前广场上的,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地标。那是一架飞机,雪白的机身上,长长的蓝色线条划出一道跃跃欲试的醒目姿态;舒展的双翼间,一对同样耀眼的蓝色螺旋桨正开足马力准备升腾。远远望去,湛蓝的天空下,这架作为靖江街道地标物的飞机,与身后那幢服务着全街道人民的办公楼,构成了一幅喻意特殊的奇特景象,仿佛在无声地向人们展示和宣告:这里,是一个会飞的地方。
没错,地处长三角杭州湾经济区的萧山靖江,的确是一个会飞的地方。这里紧靠萧山国际机场,与杭州空港无缝融为一体,是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的核心区和主阵地。尤为让人赞叹的是,这里虽无特别悠久的历史,却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就从一片贫瘠的沙地崛起,成为国家卫生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国服装面料名镇、国家级生态镇(街)和浙江综合实力百强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区域腾飞。
靖江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神速的飞跃,其内在的核心动力,首先应该是源自萧山沙地人特有的奋斗精神。作为钱塘江的入海口,远古时期这里还是极为宽阔的水面,随着时光的流逝,江河泥沙在这里不断淤积,逐渐形成了大片的沙地。直到清末民国时期,钱塘江下游两岸的许多农民因生活所迫,才陆续来到这片新土地上闯荡。他们在沙地上开垦耕种,用勤劳的双手栽培着络麻、萝卜、西瓜等对贫瘠土地具有极强适应性的经济作物,也将各自的习俗与文化不断交融到一起。这样的新兴之地,不仅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更具有超乎寻常的创业激情和拼搏精神。正是凭着这样的激情与精神,一个又一个冲天飞翔的奇迹在靖江这片土地上不断地诞生。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只小小的蜜蜂在靖江上空振翅高飞,最终翱翔成为闻名于世的蜂业强企的故事。那是半个世纪前的1972年,年方弱冠的靖江农村木匠洪德兴意外捕获了一箱本地的意蜂后,怀着一种美好的希冀与憧憬,他把这箱蜜蜂养殖在了自家的竹园中,开始从事业余养蜂生产。为了提高蜂群的蜂皇浆产量,他还专程赶到位于天目群山之中的白沙村进行选育种。1986年,前国际蜂联主席、法国养蜂研究所所长R.波尔耐克先生亲临萧山靖江,实地参观了洪德兴的养蜂场后,盛赞德兴蜂业是“东方养蜂的奇迹”。1993年,洪德兴荣膺33届世界养蜂大会授予的“中国优秀蜂农奖”,成为当时全国获此殊荣的6位蜂农之一。
沙地人的拼闯精神当然不仅仅体现在一只腾飞的蜜蜂身上,而是早已渗透在每一个沙地人的血液之中。
飞翔需要持续的动力。如果想要让一个地方永远保持凌空翱翔的状态,就必须着眼未来抓教育,持之以恒育新人,从源头上抓好可持续的发展。漫步靖江,你会发现这种从小培养飞翔精神的努力,早已渗透到了方方面面。在靖港村文化礼堂的二楼,有一个约150平方米的飞机科普馆,这个小小的展馆虽然面积不大,意义却非同寻常。展馆通过模型、展板、视频和互动等多种表现形式,全面展示了民航飞机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几十家不同型号的飞机模型,在勾起孩子们浓厚兴趣的同时,也在他们心中悄然种下了一颗关于航空的种子,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中就有人成功实现儿时关于“飞翔”的梦想。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如鲜花般绽放在靖江土地上的这些特色科普馆、动物园和幼儿园,仿佛都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他们正在致力去做的一件事,就是让代表着未来希望的下一代,努力去做懂得仰望天空的人。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协报告文学专委会委员,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西湖区作家协会主席等。出版著作40余部,曾获浙江文艺评论奖一等奖、杭州市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