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文化宫

硖石灯彩流传千年

  ●杨晓杰

  提及浙江海宁,很多人或许首先想到的是那波澜壮阔的钱江潮。苏轼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描绘出了这自然奇观的壮丽景象,让人为之倾倒。然而,海宁的文化底蕴远不止于此。这里还珍藏着被誉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硖石灯彩。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硖石灯彩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海宁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硖石灯彩,历史悠久,早在唐僖宗乾符年间便已名扬江南。南宋时期,更是被列为朝廷贡品,足见其珍贵。自乾隆年间起,灯会活动盛行,进入鼎盛时期。清末民初,民间制灯、迎灯之风盛行,制作工艺和形态造型日趋完美,从小型向大型发展,出现了各种建筑模型和船只等品种。硖石灯彩以精细华丽、玲珑剔透而著称。通过八大制作技法“画、拗、刻、扎、针刺、裱、糊、结”使得灯彩能够展现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立体画面,给人以传神的感受。这种以灯映画的技艺,正是硖石灯彩传承千年的秘诀所在,那草木鱼虫、飞鸟走兽、十二生肖、英雄美人、神鬼妖仙、日月星辰在一个个灯彩传承人的手下变得活灵活现。

  与灯彩相生相伴的便是“灯会”。自南宋以来,在民间历代传承,蔚然成风。海宁学者张宗祥曾在《记灯》一文中提到,海宁在春季期间会举办迎灯活动,因此被称为春灯。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硖石的灯会不仅限于城市,乡村中也有分布。

  在海宁流传着这样的灯会习俗:正月十三为上灯,正月十五元宵为盛,正月十八为落灯。旧时,硖石和盐官(解放前的海宁县治)迎灯时,人们手提、肩抬各式奇灯异彩,鼓吹歌舞于大街小巷,迎灯队伍长达数里,被誉为“江南第一灯会”。

  一盏灯,经过千年的洗礼,依然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从最初简单的照明工具,它逐渐演变成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节日装饰,既实用又富有艺术感。它巧妙地融合了“光”与“彩”,展现出光辉的壮丽景象。经过数千年的磨砺,很多制灯艺人引进新科技、新材料,将光、声、电,甚至是小型发电机植入硖石灯彩内,进一步提升了灯彩的艺术品质与水平。如今,在春节灯会期间,各种精美的灯彩汇聚一堂,形成一片璀璨的灯海,各式各样的灯彩在灯会中各展风采。有些商家还会邀请吹拉弹唱的戏班子进行表演,为迎灯活动增添更多趣味。

  在江南的夜色中,硖石灯彩如同一颗颗繁星,璀璨夺目。一盏盏、一座座,它们连绵不绝,仿佛形成了一条蜿蜒曲折的银河。


浙江工人日报 文化宫 00003 硖石灯彩流传千年 2024-02-23 2 2024年02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