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浙工会

让传统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

天目匠心馆“线上+线下”模式实现服务“零距离”

  通讯员罗逸报道 此前荣获“全省十佳最受职工欢迎文化阵地”的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匠心馆,坐落于临安区职工之家4楼,占地800余平方米,集临安工运史馆、劳模工匠展示、工匠学院、直播展示、劳动实践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

  为将天目匠心馆打造成宣教新高地,临安区总工会打造“线上+线下”双轮并进模式。线下重点打造劳模讲坛、工匠学堂、传统手工艺课堂三张“名片”,线上主要开展直播带货和直播讲座。

  生动展示匠心匠艺

  走进天目匠心馆,可以看到石雕、竹编、漆器、鸟笼、竹笛等一件件能工巧匠的作品通过神功雕镂、巧制编造、玉盘珍馐、闲情偶寄四大模块分别陈列展示,再现了传统工艺的精湛和作品的精美,展示了传统匠人文化。

  据悉,馆内共收藏了40余位民间匠人的120余件作品。此外,馆内还有催人奋进的临安工运史。792位各行各业劳模先进的光荣事迹,32位技艺精湛、技能拔尖工匠的匠心故事,成为临安广大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团结奋进的榜样。

  “在天目匠心馆主阵地辐射带动的基础上,我们整合利用匠人自有场地,建设天目匠心馆合作站点30余处,形成了‘中心+站点’的布局,为优质匠品提供更多的呈展平台。”临安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馆内的数字大屏,正深入介绍着传统匠人的故事、传统技艺的历史和发展、匠人作品制作的过程,这是临安区总工会创新建设的“数智匠心”应用场景。该应用场景以“数智+匠心”为驱动点,建立涵盖6大门类、10个类别、229人的非遗劳模工匠培育数据库,建立劳模工匠、职工创新工作室、民间工匠“三大品牌”一图展现、一键分析,实现信息数据化、场景化,更好完善劳模工匠管理、促进精神传承。

  云上经济成效初显

  为立体化打造匠人秀技平台,临安区总工会开设“天目寻匠”官方抖音号,组建运行团队,走访全区165个行政村,挖掘民间匠人,并精心制作、打磨匠人宣传视频。浙江工匠钱高潮、杭州工匠邵城鑫等劳模工匠,潘云峰、姜四海等一批工匠培育对象通过“天目寻匠”的宣传,扩大了他们的网上影响力和美誉度。“天目寻匠”成为抖音平台集中展示临安民间传统技艺的短视频账号。截至目前,已宣传260人次,收获粉丝超过10万,联动匠人自媒体累计发布匠人视频4000余个,产生观众流量1600万人次。

  “笛声悠扬,竹韵悠长,一支好笛子离不开好材料。通常我们这些笛子需要几年的老料制作,密度高、成色好的料子才能做素笛。”匠人蒋云盼正在向观众介绍着青柯竹笛的制作技艺。新媒体时代为传统文化再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天目寻匠”项目的高效推进,让部分传统领域产品火爆出圈,匠人开启了“网上销售+实体经营”双轨运行销售模式,开始利用直播扩大商品销路。

  考虑到匠人直播没场地、没设备等问题,临安区总工会高标准建设了民间匠人“直播基地”,并配备专业直播间,为匠人直播提供平台。截至目前,已有潘云峰、姜四海、蒋云盼等多位民间匠人开展网上直播或直播带货,撬动传统产业增加经济效益900余万元,辐射带动就业300余人,助力传统匠人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云上经济的活力得到激发。

  公益培训精准供给

  在天目匠心馆的工匠学院内,手工艺人张红菲正在教授亲子家庭制作虎头鞋。打袼褙、纳鞋底、做鞋帮、绣虎脸……在匠人的教导和家庭的协同下,一双双虎头鞋初具形状。“我们通过‘临安工会’微信公众号报名参加了这次公益课堂,工匠学院公益课堂的课程非常丰富,让孩子在传统文化教学体验中学习和了解非遗知识,这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值得点赞。”参加公益课程的家长说。

  为打响工匠学院和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两大品牌,场馆开展每月菜单式编排非遗劳模工匠课程,并配备专业师资力量。目前,天目匠心馆已开展手工布艺、印章雕刻、木工制作、编绳编织、亚运健身操等课程。同时,场馆推出送课下基层,参与人数5500余人次。工会会员可通过“临安工会”微信公众号报名参加各类手工艺培训,通过体验式、沉浸式学习,了解传统技艺。2023年暑期,天目匠心馆开展“小候鸟”临工学堂计划,“天目寻匠”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中小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为中小学生提供暑期实践课堂。

  小站点撬动大服务,天目匠心馆为传统手艺拓宽了展示、传承“新天地”,让传统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进一步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构筑起工会宣教新高地,实现服务职工“零距离”。


浙江工人日报 浙工会 00002 让传统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4-04-03 2 2024年04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