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创业潮

新质生产力的衢州表达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

  通讯员姚沐水、王继红、徐双燕报道 “在氟聚合物颗粒生产过程中,每一个原料的黑点、泛黄、烧焦、金属及粉尘都会在薄膜上形成一个缺陷,影响产品质量,可能给企业带来百万元级的损失。”近日,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研究所刘念伯介绍,氟聚合物应用于医疗、航天、电缆和电子电气行业,为了检测和排除这些微小的颗粒缺陷,高精度高速颗粒缺陷检测机成了一个关键的解决方案。目前,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与巨化集团联合攻关,研发的高精度高速颗粒缺陷检测机样机已进入测试阶段,核心算法能检测出40微米的颗粒缺陷,在实现国产替代的同时,每年可为企业提升效益千万元以上。

  对衢州来说,科技创新从来不是“选择题”。近年来,衢州在全市域开展科技和体制“双创新”改革,实现科创平台、科研设备、人才资源的下沉,构建市县一体融合发展新格局,创新发展已然起势。

  从0到1,向“新”发展

  在纤纳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纤纳公司”)衢州产业化基地,院内草坪上铺装的数排几十平方米太阳能板,与众不同。

  “这些外观与传统晶硅电池相比略偏红紫色的产品,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全球第三代太阳能电池——钙钛矿电池。”纤纳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低成本、高效率的钙钛矿电池技术,是业内公认的一项颠覆性技术,代表太阳能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纤纳公司通过9年研发攻关,将钙钛矿电池从实验室产品成功产业化,实现从“0”到“1”的飞跃。前不久,《人民日报》以《聚焦前沿技术探索高端制造》为题,对纤纳公司以创新领跑全球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进行深入报道。

  纤纳公司以创新领跑钙钛矿电池产业,是衢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缩影。2022年,衢州市明确“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五链”融合,有力推动产业发展向新而行,不断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大的产业基础和驱动。

  绿色电力、新能源汽车是新兴产业,也是未来产业。作为衢州市六大标志性产业链的重中之重,锂电新材料、光伏新能源产业近年在衢州不断突破,走向高质量发展。

  一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道新能源”)被业内誉为“光伏行业的一匹黑马”。一道新能源凭行业领先的技术和产品,仅用5年时间就成为百亿级企业,2023年实现产值265亿元,组件出货量全球第八,其中N型组件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二。

  抓住近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储能产业蓬勃发展时机,华友新能源公司等企业取得多项省重大硬核科技成果,极电新能源的动力电芯、衢州鹏辉新能源的储能电池等项目厚积薄发,衢州先进锂电产业版图迅速扩大……一个个案例,都是当下衢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表达。

  从1到N,创新突破

  科技创新,企业是主战场和生力军。由于技术壁垒高,我国可用于8英寸以上集成电路制造的湿电子化学品、电子特种气体和前驱体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瞄准“卡脖子”环节的国产替代,巨化股份重要持股企业中巨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持续研发,改善生产工艺,公司电子级氢氟酸、电子级硫酸、电子级硝酸均已达到12英寸集成电路制造用级别,并已进入国内领先制程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纤纳公司联合创始人姚冀众、颜步一在求学期间接触到处于萌芽状态的钙钛矿电池材料,对其产生浓厚兴趣。两人博士毕业后,于2015年回国共同创办纤纳公司。

  以绿色为目标,着眼未来产业,纤纳公司持续研发提升,在全球累计申报300多项知识产权专利。公司钙钛矿项目成功入选科技部火炬中心评定的2021年度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秀项目,并于2022年成功实现产业化。2023年12月,由三峡能源集团投资建设、全球首个商业化运行的兆瓦级钙钛矿地面光伏项目在内蒙古成功并网,所用钙钛矿电池即由纤纳公司衢州产业基地生产。

  从N到强,布局未来

  布局未来,衢州紧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数年前,衢州集成电路产业几乎是荒漠地带。瞄准产业风向抓招商,金瑞泓、先导、中宁硅业、乾晶半导体、三时纪等一大批集成电路优质企业和项目相继落地衢州。

  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近年来,衢州成功布局了以华友为代表的锂电新材料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踩准半导体芯片等产业风口,布局了第一代半导体金瑞泓公司的大尺寸硅片项目、第二代半导体先导稀材有限公司的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项目、第三代半导体乾晶半导体有限公司的碳化硅项目,引领衢州集成电路材料产业高端化发展;抢抓新能源产业新风口,布局了一道新能源的N型光伏电池、纤纳公司的钙钛矿电池,成为太阳能电池行业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围绕“工业强市、产业兴市”,聚焦“五链”融合,衢州全力建设人才雁形梯队。2023年,衢州市创新指数首次跻身全省第二方阵。在这一年里,衢州成功引进陈建峰、徐南平、孙世刚等院士团队,先后成立衢州化工新材料创新研究院、衢州膜材料创新研究院、衢州高端电子化学品创新研究院,进一步增强科研创新综合实力。引进浙江大学鲲鹏人才团队共建动力电池和储能研究院,为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蓄势赋能。建立创新联合体,促进“研究院+高校+企业”协同体系,推动科技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向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转变。


浙江工人日报 创业潮 00002 新质生产力的衢州表达 2024-05-16 2 2024年05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