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建吴高利钢筋班组
诠释“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吴高利(右)和工友们讨论钢筋的受力支点等问题。 记者潘仙德 摄 |
记者潘仙德报道 在西湖大学工地上,有一个项目特有的“工友驿站”,驿站里有一间特殊的工作室,门面别出心裁地用钢筋构筑成拱形。这就是浙江省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吴高利钢筋班组的工作室。
吴高利于2008年进入浙江一建,扎根项目一线钢筋工岗位20余年,凭借精湛的钢筋工技术基础,始终保持“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做事风格和思想,从钢筋工基本知识开始,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钢筋工班组长。在其带领下,该班组得到了一致好评。
钢筋工撑起建筑坚实“骨架”
7月,天气闷热。根据气象预报,7月10日最高气温达36℃。
当天早上3点半,54岁的吴高利就起床了,4点半就赶到工作室进行晨会交底,之后钢筋班的工人就要到工地上班干活。“我们每天上班前都要对班组成员进行安全、技术、质量的交底工作。”吴高利说。
在去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工地的路上,吴高利向记者介绍了钢筋工的工作和职责。“钢筋工是使用工具及机械,对钢筋进行除锈、调直、连接、切断、成型和骨架安装的人员。”钢筋工是一门技术活,钢筋是建筑的“骨架”,绑扎“骨架”质量、钢筋间距、钢筋锚固、垫块铺设等都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质量。
在工地上,只见建筑工人们在各自岗位忙碌着,有抬钢筋的、有用机器切断钢筋的、有手拿对讲机指挥上面的塔吊……
“造房子不能开玩笑的,我们一定要把质量搞好。”来自云南昭通的李龙华正用机器将一根根钢筋折成方形。黝黑的皮肤、精壮的身材、布满老茧的双手,是大多数人对钢筋工的印象,李龙华就是这样的形象。
“对于高楼大厦来说,钢筋是骨架、受力支点,其位置、数量、尺寸、固定方法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在工地上,吴高利指着图纸对几个钢筋工说,“想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折钢筋、穿插、捆扎、固定,一根根手指粗的钢筋在钢筋工手中变成任意造型,施工现场处处体现着建筑工人精湛过硬的技术。
最难熬的日子来了
钢筋工黄志辉来自安徽黄山,在浙江已有20多年,一直在杭州做钢筋工。他告诉记者,夏天是他们工作中最难熬的日子。由于太阳的暴晒会让钢筋表面发烫,稍不留神就会烫伤手和肩。戴上手套、穿上厚衣,虽能防烫,但由于气温高,出汗会更多。“捆扎钢筋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一站就是一天。刚开始干这一行时,我经常眼冒金星、腰酸背痛,不过现在早已习惯,什么都难不倒我。”他的语气透着自豪。
“特别是到了中午,钢筋温度上升很快,加上螺纹钢外表锋利,摸上去非常烫手,夏天确实是钢筋工们最难熬的时期,天热还得戴双层防割手套。”吴高利补充说。
太阳底下,钢筋工们的脸颊被晒得通红,黄色安全帽下被汗水打湿的头发紧贴着额头,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但他们仍然有条不紊地操作着每一道工序。
“为应对高温天气,我们调整人员作息时间,避开10时至15时高温时段作业。同时,免费提供防暑饮水、药品,充分保障工人们的安全。”吴高利说。
“头雁”领航培育新人
像李龙华、黄志辉一样的钢筋工在吴高利班组有900多人,每年都有新工人加入,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的知识、技术培训。
吴高利钢筋班组技能工作室的隔壁就是培训中心,为提升工人安全操作意识、技能水平,这里经常开展钢筋工技能培训,包括怎样看图纸、钢筋翻样、钢筋下料、钢筋安装绑扎过程中的技巧及安全等知识教育。
“培训的目的就是让一线钢筋工友们勤学技术、苦练技能,从而实现专业操作技能水平及业务素质提升,进一步推进项目标准化建设,提质量促生产,打造品质工程。”吴高利说,“我们每年还定期与工会共同举办钢筋工技能大赛,比赛既可以考验学员对钢筋工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提高大家对提升技能的积极性,带动学习氛围。”
公司工会将工友驿站和技能工作室设在项目一线,把技能工作室作为工友在项目一线的“技能加油站”,发挥“传帮带”优势,全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用身边的榜样引领更多年轻人努力前行,不断壮大高素养劳动者队伍。
目前,吴高利钢筋班组技能工作室已培养出大批优秀管理人才和多名国家、省、市级技术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