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文化宫

让“秦砖汉瓦”焕发新生

  ■通讯员茹晨鸿

  千锤百炼造匠心

  “古建砖瓦与砖雕俗称‘秦砖汉瓦’,它不单单是一块朴素的砖,背后是博大精深的古建艺术。”出生在天姥山脚下的俞秋红,从小喜欢山水书画,耳濡目染着祖辈倾注一生的“金砖”艺术。

  她发现,中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处处有砖雕艺术瑰丽的身姿。砖雕是中华艺术宝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传统砖雕制作耗时长、工序多、难度大。近年来,拥有高超手艺的砖雕匠人逐渐减少,该项传统技艺存在着随时“失传”的风险。

  正当这项古老手艺命悬一线之际,国家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加大,为砖雕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砖雕艺术在古典建筑中的市场前景越发广阔。这一变化,让俞秋红深刻体会到了父辈们用勤劳双手精心呵护的这一古老手艺所蕴含的“原始美”及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更激发了她内心深处的使命感。

  2006年,俞秋红跟随父亲俞岳良(浙江省级非遗传承人)系统学习传统古砖瓦与砖雕烧制技艺,从选泥、制坯、雕刻,再到进窑、烧窑,她一步步地学习,也渐渐爱上了这个行业。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将几把刻刀磨得光滑,几年时间下来,终于用古法技艺中的“讲究”,造就了千锤百炼的“匠心”。

  “飞”进寻常百姓家

  “‘秦砖汉瓦’是会呼吸的,空气潮湿能吸收水分,气温升高水分又易蒸发,具有调节空气湿度的作用,而且不易霉烂。”俞秋红说,先辈们留下来的传统建材,有着独特的魅力与充沛的生命力。

  2008年,俞秋红与父亲一起成立了新昌县天功坊砖瓦有限公司,该公司获批成为浙江省特许古建砖瓦生产企业、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入选浙江省首批成长性文化企业、首批浙江省非遗工坊。

  从父亲手中接棒后,俞秋红一直思索如何让传统手艺传下来、活下去。她尝试把砖雕和古建筑艺术元素融合起来,制作出百余种规格和纹样的瓦当、滴水、筒瓦、板瓦、翘角、走兽、鱼龙回吻等古建筑构件。同时,在提高产品质感、降低生产成本上做起文章,通过使用加工机械,改良传统技艺,实现了产品局部量产,有效解决了雕刻技师不足、老龄化等问题。

  “不能让传统技艺束之高阁,而是要真正为人们所用,这样的非遗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俞秋红想让更多人了解、喜欢“秦砖汉瓦”。于是,她创新推出练字砖、砖雕礼品摆件等产品,大到背景墙、玄关,小到茶台、承壶、练字砖……在她的刻刀下,新昌砖雕“飞”进了寻常百姓家。

  打造非遗文化园

  2016年,俞秋红在新昌县高新园区梅渚区块着手打造了一个集非遗技艺保护传承、非遗文化交流、非遗技艺活态展示、非遗技艺自制体验和非遗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文化园。非遗文化园的两处院落以浙江传统民居为整体风格,结合现代人的审美与使用需求,空斗墙、实砌墙、马头墙……俞秋红利用不同位置的屋面、墙体,展现砖瓦丰富多样的形制与使用空间,以建筑本身为依托进行直观的立体展示,从外到内,将空间布局、房屋格局、细节陈设都一一呈现。院落建造过程中,从一开始的图纸设计,到具体施工中的每个细节,哪怕小到一个翘角的弧度,俞秋红都反复推敲、修改,亲力亲为。耗时近四年,终于基本建成了这个令人惊叹的建筑。

  非遗的传承要以人为本,俞秋红希望通过非遗文化园这个平台,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将传统砖瓦与砖雕技艺传承和发展下去,让非遗迸发更强的生命力。


浙江工人日报 文化宫 00003 让“秦砖汉瓦”焕发新生 2024-11-29 2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