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荣与他的《兰亭序》碑刻
■晨旭
近期,我国首部以“兰亭书法”为主题的专业志书——《兰亭书法志》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被称为“兰亭书法”的文献全书,在第一篇《书法圣地》中“兰亭修复和刻制《兰亭序》”这节,着重介绍了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国荣长达数十年修复、刻制《兰亭序》的感人事迹。
提起王国荣与《兰亭序》的碑刻缘,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那是1976年,王国荣与几位同事去兰亭游览,无意中听到景区正在招募业余刻碑高手。作为出身金石世家对篆刻充满浓厚兴趣的他,便向时任绍兴市文管处主任方杰毛遂自荐。方杰认为,刻碑人除了需要足够的耐心,还要具有书法功底和刻字技艺,而且作为书法圣地的兰亭,对碑刻的要求更高,并非一般的石匠刻工能够胜任。王国荣见对方犹豫不决,一面自我介绍了雕刻技能和经历,一面恳请他能让自己尝试一下。
方杰虽被他的自信和真诚打动,但还是放心不下,让他先拿几件作品给他看看。王国荣回家选了竹、木、石三件不同材质的刻字作品请他过目。方杰反复观摩后疑虑顿消。翌日,王国荣如约而至,方杰让他修复重要文物《兰亭后序》木雕屏上两处遭破坏的印章。这对王国荣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四处寻觅找来与原件相似的木材,按照原印大小和印文刻妥两方印章,并作了仿旧处理,然后将原件上残损的印章沿着边框挖掉,再把新刻的印章镶嵌进去……方杰和几位文博专家看到修复效果简直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不禁由衷地赞叹。
初“战”告捷,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众所周知,《兰亭序》的碑刻非同一般,它要求对书法家的个性风格、碑文和印章的神韵,甚至于原拓上的残损及石头的裂痕等,都必须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让观者一看便知:由何人所书,出自哪个拓本。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不过,初出茅庐的王国荣,硬是凭着敢啃硬骨头的精神,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兑现了“相信我能刻好”的诺言。此后,备受信任的王国荣,几乎成了兰亭的“终身御用刻碑人”,先后应邀为兰亭碑林和右军祠碑廊刻制了数十方碑刻。
由于《兰亭序》拓本上盖满着诸多收藏印、鉴赏印,要想刻好那些印章,务必要学好篆刻。于是,王国荣先通过学习古汉语中的“六书”造字法和手抄《古籀彙编》这种笨办法,提高识篆、通篆的能力,再通过研习中国书法篆刻专业奠基人之一刘江先生编著的《篆刻艺术》和向海派书画篆刻大家韩天衡先生拜师学艺,学习字法、章法和刀法,使自己的篆刻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
此外,他还独创“摩崖画稿镂空上石法”“杠杠奏刀法”“多层次碑刻法”,攻克画稿在凹凸不平的岩石上变形走样的技术难题,创新和发展了传统的摩崖石刻技法,并摸索出了一套用自制刀具在不同材料上雕刻图文的技艺,其碑刻作品多次荣获省市和国家级大奖……
一板竹木、三两刻刀,五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王国荣利用手中的刻刀,将古城绍兴的人文历史,以全新的面貌精彩呈现,让世人从中感受到了越地文脉的源远流长。
“雕刻已成为我的精神寄托,我只希望通过碑刻这种载体,把绍兴的文化元素挖掘好、传承好、弘扬好,让它在这个新的时代,展现出新的魅力,绽放出新的光彩。”这位民国时期绍兴赫赫有名的金石刻字铺“文茂山房”的第三代传人,不管是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技艺,还是坚持不懈地赓续绍兴文化薪火,都做得极为出色。他的“可镂斋”雕刻艺术工作室门前的那副楹联“刻刀雕琢艺术人生,匠心传承非遗文化”,无疑就是最好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