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人文

孙中山的 浙江文化界朋友

○徐忠友

孙中山的革命口号

  今年11月12日,是辛亥革命的先行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孙中山姓孙名文,他不仅名字跟文化有关,而且还写得一手好书法,不仅内容有激励人们前进的正能量,而且其字迹苍劲有力,大气朴实,诸如“博爱”、“天下为公”、“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努力向学 尉为国用”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书法作品,至今仍被收藏界视为珍品。

  孙中山结交了很多文化界的朋友,在孙中山结交的一批革命志士中,其中有多位是浙江文化界的,他们之间往来,留下不少朋友佳话。

  孙中山劝说蔡元培当北大校长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出生在今绍兴市越城区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他家在当地称得上一个名门望族,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871年4岁的蔡元培就入私塾读书,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1884年在绍兴考取秀才,1889年到杭州经乡试中了举人,1890年赴京城会试被录为贡生。1892年,25岁的蔡元培经殿试进士及弟,被钦定为翰林院庶吉士,其殿试策论成绩为二甲三十四名,内容是《西藏的地理位置》。光绪帝师翁同和称赞他是“年少通经、文极古藻”。1894年春,蔡元培应散官试,被授职翰林院编修。

  这样一位清朝遗老,却在那样的年代与孙中山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902年7月,蔡元培游学日本,与孙中山结识。1905年10月,孙中山签发委任书,吸收蔡元培为同盟会员,并正式任命蔡元培为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

  众所周知,蔡元培曾三度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达12年时间,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开创北大新的学风,更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立了大功,但人们却很少知道,蔡元培进入北大当校长与孙中山的劝说是分不开的。

  1916年,蔡元培被推荐担任北大校长时,同盟会的许多老盟员纷纷劝说蔡元培不要去就职,因为当时北大学术腐败不堪,弄不好就会让他声名狼藉。蔡元培犹豫不决之际,孙中山给蔡元培指点迷津:“我北方正需要传播革命思想,像您这样的老同志,更应当去帝国思想与官僚习气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带有全国性的学府,可以培养一批进步学生,同时开辟新的学术道路。”

  孙中山的远见卓识,打开了蔡元培的心结,他终于下定决心前往北大就职,担当起了整顿北大学风的重任。

  孙中山与蔡元培之间的友谊用“君子之交淡如水”形容恰如其分,但蔡元培却用一生在实践和坚持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章炳麟是“中华民国”国号的发源者

  章炳麟也称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生于余杭仓前,系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朴学大师(朴学又称考据学——编者注)、国学大师,研究范围涉及教育、历史、哲学、政治、佛学、医学等等,著述甚丰。

  章炳麟在投身革命之前,师从朴学大师俞樾等学者,是中国近代民族文化的开拓者之一。面对满清政府对内腐败无能、对外丧权辱国,中华民族出现严重危机之时,他毅然走出书斋,参加革命。1903年,他在《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针锋相对地指出了:“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同时又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因为其内容主张推翻满清政府,遂发生震惊中外的“苏报案”,被捕入狱。

  1906年出狱后,章炳麟前往日本,在东京与孙中山见面后,他对孙中山非常敬慕,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而孙中山对章炳麟参加革命的举动也很敬佩,把章炳麟当作亲密战友。在孙中山的举荐下,章炳麟参加了同盟会,继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笔,主持《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此期间,章炳麟主张“以国粹激励种性”“以宗教发起热情”,其《民报》上的文字,乃是以佛理说革命,主张“革命之道德”。撰有《中华民国解》,为“中华民国”国号的发源者。

  章炳麟曾担任过孙中山总理府枢密顾问一职,他俩经常会面,共同商讨革命大计,其中孙中山设想的开国典制,就多次与章炳麟商量。他们还一起讨论了革命胜利后土地和赋税制度改革、开国后建都等问题。章炳麟还根据孙中山的设想,制定了一个平均地权的具体方案。在孙中山的启迪下,章炳麟也进一步清算了自己改良主义的思想,更加坚定了革命的意志,终于以一个坚定无畏的革命者的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他俩尽管在章任《民报》主编期间也有过不和的情况,但其政治主张基本一致,关系始终非常密切,尤其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他俩始终站在一起,为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同谋匡济、竭诚相待,对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去世后,章炳麟心情万分悲痛,挥泪撰写了《祭孙公文》,对孙中山一生作了公正和高度的评价,字里行间洋溢着深厚的革命情谊,他们之间的友谊已成为千秋佳话。

  孙中山与秋瑾女侠情谊深厚

  秋瑾祖籍绍兴,自幼习文练武,才貌双全。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以为秋瑾只是位革命者,其实秋瑾也是位有影响的女诗人。在日本,孙中山与秋瑾先后见过两次面,彼此革命心意相通。秋瑾加入同盟会时,曾作了《赠小淑三迭韵》一诗,有“中山琼树长新芽,绣塌初停徐月华”的佳句,她把同盟会比喻成为“中山琼树”,把吸收新会员比成“长新芽”,反映了她对孙中山的热爱与尊敬,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心。

  孙中山则把女革命家秋瑾称作为“闻风而起,当仁不让,独树一帜以建议者”中的“最著者”之一。秋瑾从日本留学回国之际,孙中山委托秋瑾回国挑起同盟会浙江主盟人重任。

  秋瑾回国便创办了《中国女报》,后接替徐锡麟出任大通学堂督办。徐锡麟为打开安徽的局面前去安庆组织起义,秋瑾机智地聘请知府贵福担任学堂的名誉董事,暗中购置武器,组织武装,同光复会骨干王金发等人联络各地会党,准备配合徐锡麟在浙皖两省同时举行起义。此时,徐锡麟在安庆刺杀了巡抚恩铭,不幸壮烈牺牲。浙江官府接到密电,立即下令捉拿同党秋瑾。秋瑾面对危局,拒绝撤离,决心一死以醒国人。被捕后,贵福百般逼供,秋瑾威武不屈,挥笔在供词上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神色自若地在轩亭口就义。

  噩耗传至日本,孙中山甚为悲伤,他对同为浙江籍的邵力子和陈其美两人说:“秋侠虽已捐躯,火种依然存在,毋忘我浙东受难同志。”

  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先生视察浙江,特地到杭州祭吊秋瑾烈士墓,然后挥毫为秋瑾烈士题写了:“鉴湖女侠千古,巾帼英雄”。同时,手撰楹联一幅,曰“江户矢丹忱,多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1916年8月17日,孙中山又携夫人宋庆龄一行,再度来到杭州西子湖畔孤山南侧秋瑾墓前,深切悼念“鉴湖女侠”秋瑾。孙中山沉痛地说:“光复以前,浙人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女士不再生,而‘秋雨秋风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今日又风雨凄凄,得勿犹有令人愁煞者,抑亦秋女士自灵爽未昧耶?”充分说明了孙中山和秋瑾非常一致的思想观点和十分深厚的情谊。


浙江工人日报 人文 00003 孙中山的 浙江文化界朋友 2016-11-26 2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