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民声

个人信息 岂容网上 一再叫卖

微观点:对贩卖个人信息行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并非是无“药”可解。打防并举就是“良方”,关键是敢不敢真防、真打。

  ■杨玉龙

  据媒体报道,刚刚买了房,装修公司的电话就打过来了;刚刚买了车,保险公司的电话就跟过来了。属于隐私的个人信息被泄露,让人烦心更让人忧心。记者发现贩卖个人信息的黑市在网络上十分活跃,一些信息贩子甚至公然叫卖,只要提供一个人的手机号码,就能查到他最为私密的个人信息,而且范围覆盖全国。

  科技的发展,理应为人们带来便利,但是这种便利不是“毁人”。当记者只提供了被查询人的手机号码,对方提供的被查询人的信息与事实完全一致,什么打车记录、通话记录等等“真实”无误,就连实时位置信息也成为“卖品”。如此的信息贩卖,不仅令人触目惊心,更让人如同“裸奔”一般毫无安全感。

  实际上,类似的新闻屡见不鲜,并且是一次比一次让人胆战心惊。如去年底,《南方都市报》报道,开房记录、名下资产、乘坐航班,甚至网吧上网记录信息,只要有人付钱,就可以轻易被查到;四大银行存款记录,手机实时定位,手机通话记录,他们也都能查到,而且卖家声称7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

  不难分析,隐私泄露除去个人所致,不外乎两大原因:一是人为,二是技术。先说人为,握有信息者故意或不故意为之,将我们的信息“提供”给了一些“服务商”;再说技术,掌握个人信息部门的设备,比不过那些拥有“黑科技”的“服务商”。加之,防盗意识不强、防盗能力不足,就给信息泄露埋下了伏笔。

  笔者以为,个人信息无底线泄露更源于监管“盲视”。比如,网上个人信息的公然叫卖,如果相关监管部门能够跟上,及时追根溯源,一些背后的产业链就有可能被斩断;面对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如果相关监管部门能够举一反三,堵塞漏洞,就能有效规避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对贩卖个人信息行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并非是无“药”可解。打防并举就是“良方”,关键是敢不敢真防、真打。个人信息贩卖,终归是为了“利”,斩断一切可能出现信息泄露的利益链条,并非不可能。只要雷霆出击,一些犯罪分子就不会逍遥法外。

  科技不是信息泄露的原罪,真正的原罪,是面对罪恶时有关部门的“盲视”“失语”“失策”,这比个人信息泄露更尤甚之。因此,相关部门利用政策和技术手段保护好每个人隐私,是职责所在,更是网络安全之需。


浙江工人日报 民声 00002 个人信息 岂容网上 一再叫卖 2017-02-18 2 2017年02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