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人文

清朝第一清官——“于青菜”于成龙

  ■陈大新

  央视春节前夕播出的连续剧《于成龙》里有这样一个场景:于成龙最疼爱的外甥女晓晓过生日,家人整了几个菜,其中有萝卜炖肉,于成龙见到这天的菜丰富了许多,尤其还上了肉,便大发脾气,斥责家里人不知节俭,直到晓晓央求他别生气,说自己不过生日了,于成龙才恍然大悟,连连对晓晓说“对不起”。

  席上,于成龙,加上幕宾周先生、师爷柳晋阳、弟媳玉兰、玉兰哥哥以及晓晓,五六个人,总共也就五六个菜,于成龙仍然认为不够节俭,因此,人称于成龙“于青菜”,康熙皇帝称其为“清官第一”。

  于成龙(1617~1684),山西永宁(今离石)人,字北溟,号于山。明崇祯副榜贡生,顺治十八年(1661)授广西罗城知县,后平定判乱有功,累官知府、福建按察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

  于成龙的价值观来自于中国最核心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在家乡时,他师从永宁书院院长邢济堂先生,走出山西去做官时,老师送他一部手批的《论语》,这部书凝聚了邢先生毕生的心血,连康熙皇帝也有所耳闻。邢先生常叮嘱于成龙的话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这部《论语》也成为于成龙的行为准则。

  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鄙事,就是指劳动者从事的活计,而于成龙正符合这一条,穷苦出身,所以,他为官之后,依然喜欢事必躬亲,一个知府,在督办造桥时竟干起了木工活。孔子又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于成龙在福建任上冒着被革职查办,甚至于杀头的巨大风险,硬是翻了通海大案,据理力争免了部队征用莝夫。这种为民请命的精神,正是来自孔子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理念。

  于成龙的清廉居简更是来自孔子。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称赞弟子颜回的简朴生活,曾感叹:“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同样,于成龙每次升职换衙门,他专挑偏院小宅去住。于成龙上街连吃个小吃的钱都掏不出来,对于那些想巴结他的人,送礼给他的人来说,他更是“油盐不进”的主儿。

  其实,于成龙并非封建社会时期一个清官那样简单,基于对儒家的价值观体系的高度认同,他实际上已是典型的“士”了。文化研究学者陈占彪先生对于封建社会时代“士”的特征有过一个精当的概括,他说:士大致有三:一、他应当是以身殉道的价值维护者;二、他应当是抱道忤时的社会批判者;三、他应当是行己有耻的道德示范者。这三条在于成龙身上都有鲜明突出的表现。当然,于成龙能成为康熙朝“清官第一”,并连连得到升迁和重用,和他的“为政以德”符合了清初以安抚为主的策略有关。对于今人而言,于成龙的价值在于他的清廉自守,刚正不阿,疾恶如仇,敢于担当。虽然现在的社会环境,价值观体系发生了变化,但其个人品质却具有普世性。


浙江工人日报 人文 00003 清朝第一清官——“于青菜”于成龙 2017-02-18 2 2017年02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