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从“土作坊”到高精尖

轴承专家许永利潜心钻研锐意创新实现华丽蜕变

浙江申发轴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永利

  记者胡翀 通讯员钟勤奋报道 从一名普通工人,到如今成为绍兴市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全国滑动轴承领域的稀缺工匠和领军人物,许永利用了整整29年。这位从钳工、车工、洗铸工一路磨砺成才,别人眼里的顶尖专家,却实实在在出身“土作坊”,29年间,他摸爬滚打,用好学、坚持、勤思、创新书写了一份“强悍”的履历——

  上世纪90年代通过球面车磨工装改造,使轴瓦球面加工从手工操作,转变为自动化生产,从而制造成功并实现了300kw汽轮机轴承的国产化;2005年通过改进轴承合金洗主工艺,制造成功首台百万火电轴承,提高了行业的制造能力;2007年通过车床工装改造,在没有数控车床的情况下,攻克双圆弧加工工艺难题,制造成功了国家“十五”863计划重大专项某重型燃气轮机大型气缸和轴承,打破美、英、俄垄断,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具备重型燃气轮机研制能力的国家;2015年,15次洗铸试验和操作改进,制造成功第三代首台AP1000百万吨级国产化核电轴承;2016年轴承产品关键尺寸精度达微米级等等。简单来说,在象征综合国力的高精尖领域,国产轴承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背后,都出现了现任浙江申发轴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永利的身影。

  从普工到一身技艺

  上世纪80年代末,高中毕业的许永利进入诸暨当地一家机械制造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从钳工、车工到洗铸工,他把工厂里的技术工种干了个遍。慢慢地,他的一双手变得出神入化,只要上了钳工台,拿起锉刀,标准全在手上,用三个字来形容就是:稳、准、巧。

  有了许永利的这双手,时任厂长的胆子也大了。1994年企业改制,厂长接来了一个“大”订单——直径914mm汽轮机球面轴瓦。“当时只有普通机床,小型汽轮机上直径250mm的轴瓦,靠手工刮削就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而且不能保证质量。这么大尺寸的球面轴瓦,靠手工刮是根本不可能的。”许永利回忆道。

  经验解决不了的问题,许永利就求助于书本。自己买来书籍边学边干,一周不出厂门,整天泡在车间里潜心钻研,改良球面车磨工装,终于使轴瓦球面加工从手工操作改良工装为自动化生产,完成了订单任务。“当时好开心啊,厂里还专门为此奖励2000元。”

  “我实际上是干钳工的,但那一次我解决的是车工的问题。”许永利回忆说,“这就给我启发了,所谓的改良设计工装,就是在机械加工的基础平台——车床上动脑筋,通过加装模具让它能够加工工艺更复杂的产品。”原来,以前国内的车床都只能加工直线类型的产品,有弧度的、球面的,都没法直接加工,许永利就尝试在普通车床平台上,进行改良加装,使它符合更多产品的加工工艺,这个技术创新对当时的许永利和企业来说,不仅为企业引来了无数订单,也让企业入了国有企业上海汽轮机厂的“法眼”。1996年,企业与上海汽轮机厂合资的诸暨申发轴瓦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随着与大厂合作的机会增加,“土作坊”出身的许永利也越发感到机械制造领域要学的东西太多了,除了经验远远不够,需要学习大厂工程师们系统的理论知识。于是,许永利主动拜上汽厂、中船重工703研究所的高工为师,贴身紧跟学习请教。

  名师之外,书本始终是许永利获取知识的一大途径。“我们家最多的是机械类、管理类的书本,买新房子,他提出的唯一的要求是要有个书房。”许永利的妻子说,“到外面出差,也不给我们买礼物特产,只带回来一大摞书。有次去秦皇岛学习,在北京转机,中间有五六个小时,他直接打的去书店淘书。”

  从国外产品的“备胎”到完全替代

  因为与上汽厂、中船重工等央字号、国字号大企业进行合作,为他们代工备件是申发轴瓦公司的一块主要业务。而这其中也不乏一些高精尖订单。

  当时一个项目的原装动力系统轴承是国外的产品,有关部门要求申发轴瓦公司按照图纸生产备件。然而,在试制过程中,许永利发现,按照图纸生产的轴承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变形,于是,他通过改变热处理工艺和装炉方式,来控制薄壁瓦的变形方向。这一工艺的改动,通过了国内顶尖检测机构三座标测量仪的测量,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下转第4版)


浙江工人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从“土作坊”到高精尖 2017-04-07 2 2017年04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