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人间

百年印学话西泠

  ○真柏

  钱塘之胜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在碧波荡漾的西子湖北岸,静卧着碧玉般青翠而又优雅的孤山。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片饱含灵气的风雅之地,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俞樾等历代名人都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大批文人雅士更是在此演绎了一段段留芳千古的佳话。

  如果说孤山是戴在西湖之上的一顶美丽凤冠,那么,在这顶凤冠上还镶嵌着一颗格外耀眼的明珠,那就是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西泠印社。

  人们行走于垂柳依依的白堤,便可见西泠印社那标志性的月洞圆门,小巧而精致,门楣上配着沙孟海苍劲雄秀的“西泠印社”四个大字,独特中更显魅力。

  踏进印社前门,顿时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廊,目不暇接的人文景观,带着人们走进了历史的遐想。古柏掩映下的柏堂大气端庄,与堂前的莲池相得益彰,堂内陈设着西泠先贤图文,展示了印社的历史文化,是西泠印社的会客厅兼社史陈列馆;柏堂左手,古色古香的竹阁倚靠着印人印廊婷婷而立,这亦是印社最有渊源的建筑。白居易在杭任刺史时,每出游湖山,都要在此休憩。苏东坡也曾题诗:“柏堂南畔竹如云,此阁何人是主人。但遣先生披鹤氅,不须更画乐天真。”印人印廊与印人书廊各居印社前院的两侧,一边墙上陈列着的,是文彭、何震、丁敬、吴让之、赵之谦等40位印坛大家的篆刻作品;另一边则是丁敬、赵之琛、徐三庚、吴昌硕等著名印人的17件书法作品。两道作品展示长廊,成了印社独具一格的两道院墙。

  从柏堂后沿石径拾级而上,经过一道前山石坊,可见径旁崖壁上刻有“渐入佳境”摩崖石刻。于是,便在不知不觉中又步入了西泠印社的第二层园林空间。这里,有粉墙黛瓦的仰贤亭,敬奉着浙派篆刻鼻祖丁敬及金农、郑板桥、巴慰祖等28位印人的画像碑,是印社每年祭祀先祖的固定场所;有雅正大气的山川雨露图书室,纳山川之灵气、吸雨露之精华,为印社诸子把酒高吟,论印集游之处;有飞临于竹阁之上的六角木亭石交亭,寓意“结交金石”,象征着印社社员性情好古而又交谊坚如磐石;有古朴雅致的宝印山房,通过一段小曲廊道与仰贤亭巧妙连接,可谓合分得宜,布局巧妙,深得东方园林建筑之韵味;还有古色古香的凉堂和四照阁,据印社核心位置,可远眺湖光,近倚林泉……

  再从凉堂边的小径穿行而上,及至印社中心平台,顿觉豁然开朗。环顾四周,但见各色精致依次呈现,这便是印社的第三层园林空间:原本平淡无奇的山石上,因历代文人的雕凿题刻,而烙上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小龙泓洞的题记刻画、缶亭的筑龛藏像、摩崖上的诸多刻石,还有崖壁前的闲泉和文泉,以及两泉之上那座中国桥梁史上最短的石桥,无不让人回味万千。林木扶苏的观乐楼、依山修筑的题襟馆和鹤庐、小巧灵秀的剔藓亭、珍藏着“浙东第一碑”的汉三老石室,以及矗立于印社之巅的华严经塔,把这片孤山之巅的小小空间装点得分外迷人。

  再往西去,还有一处名为“小盘谷”的静幽之境,是整个印社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四周则被遁庵、还朴精庐、鉴亭以及潜泉、印泉等人文景致包围着,可谓别有幽境。

  也许有人不知,如此精致的人文园林景观,是经过了百余年历史的沉淀,才逐渐构筑起来的。而最初的创始人,竟是四个热爱金石艺术的热血文人。1904年,正当国力疲弱、西学渐进,篆刻艺术走向衰落之际,丁仁、王禔、叶铭、吴隐等四人发起建社倡议。在大批文人雅士和社会贤达的应和下,大家捐地捐钱捐物,于孤山南麓踏上了跨越百年的振兴国粹之路。

  “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这样的立社宗旨,使西泠印社站在了一个所有民间社团无法企及的高度,并且焕发出了一股强劲的精神力量。这股精神力量由“爱”发端,呈现出无比开放的时代特质,并且凝聚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西泠精神”。

  百余年来,经过无数印人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西泠印社终于登上了中国乃至全世界金石篆刻艺术的最高地,成为“天下第一名社”。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泠印社的金字招牌变得更加熠熠夺目。


浙江工人日报 人间 00004 百年印学话西泠 2017-12-16 2 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