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职工

技术革新的“排头兵”王以科:

甘做永不生锈的 “螺丝钉”

  ■记者王艳/文

  通讯员黄应禧供图

  “都说生产一线最苦最累最单调,但我却觉得这里从不缺少孕育创新的土壤。”25年来,中海石油宁波大榭石化有限公司的王以科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勤勤恳恳,刻苦钻研,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首席工艺工程师,从区先进工作者到今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为中海石油“两洲一湾”布局宁波大榭石化建设、投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主动请缨完成多项“难”之最

  2012年底,集团公司两洲一湾石化基地之一、投资130多亿的大榭石化馏分油项目总体设计进行专家评审,专家提出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新增建设重整联合装置。

  面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王以科主动请缨。手下没人、没设备,他化压力为动力,一方面全国各地“招兵买马”,扩充队伍;一方面以设计为先导,从采办寻找突破口,充分调动监理、施工单位积极性,带领广大建设员工舍小家、顾大家,如火如荼展开工作。

  在他的感召和引领下,整个团队众志成城,不与安全抢时间,不与质量抢进度,整改安全隐患1600多项,处理质量问题1500多项,节省费用3000多万;克服项目管理装置最多、动静设备最多、管道焊接量最多、单体设备最高、装置详细设计最晚等多项“难”之最。

  2016年6月5日,重整联合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产品全部合格。同事们欢呼雀跃,王以科也很欣慰,100多人孕育3年的“生命”真正有了“呼吸”。

  2017年,王以科牵头成立了大榭石化劳模创新工作室和职工创新工作室,实施了“全厂氢气资源及管网优化”、“二甲苯制乙苯技术研究”、“污水汽提及焚烧炉尾气治理研究”等技术创新及技术攻关51项,为企业增效2亿元以上。

  爱钻研的“螺丝钉”

  2017年夏天,当高负荷生产遭遇高温天气,全厂氢气及燃料富余的问题逐步凸显,装置被迫降量生产。王以科组织团队深入分析钻研,一方面通过攻克制氢装置低负荷运行难题,另一方面通过优化操作和流程改造达到削减燃料的效果。通过两套组合拳并行实施,彻底解决了夏季高温天气高负荷生产的瓶颈难题,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他还带领催化裂解制烯烃装置(DCC)攻关团队,在无经验借鉴、无完整数据参考、无适合催化剂应用空白前提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实现了国内最大DCC装置运行效益的华丽转身,乙烯、丙烯收率由开工初期的3.4%和17.1%上升至5.2%和21.4%,成功登上国内第一的宝座。

  作为技术革新的“排头兵”,仅2017年一年时间里,王以科就带领团队为企业创效高达1.2亿元。

  2018年,王以科积极响应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号召,总结大榭馏分油项目加工总流程技术创新与工业应用成果,此项目获得中海石油炼化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

  安全生产“领路人”

  “安全工作是企业生命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一名生产一线的管理者,他始终坚持“从严从细从实”“员工生命高于一切、员工健康至高无上”的安全理念,加强安全生产源头防范和风险防控,重视安全干预文化。

  面对新装置开车和装置大检修后投产等安全风险高峰期,王以科首创了“两表一图”管理模式,较好地保障了装置首次引油等高风险作业的安全顺利实施。

  为当好安全生产领路人,王以科还注重管理创新,推行预防性管理、可视化管理、生产及设备精细化管理、“五型班组”建设,不断创新出基层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实现了管辖部门安全生产无事故十连冠的骄人成绩。

  10余年来,为了第一时间进行安全处置,他以厂为家,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单位生活区的宿舍里。“生活区离生产区只有10分钟车程,住在这里,安心。”


浙江工人日报 职工 00003 甘做永不生锈的 “螺丝钉” 2019-06-04 2 2019年06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