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肺润燥正当时
中医防疫药方可提高免疫力、增强“肺动力”
董雷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2020年1月至3月,驰援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抗疫之星”“浙江省科技追梦人”“ 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
■记者程雪
秋季是一个由暑热转为寒凉的季节。立秋之后,天气日渐凉爽,早晚的温差也将逐渐变大。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副院长、呼吸内科主任医师董雷提醒大家,秋天气候风干物燥,容易引发多种呼吸道疾病,应当注意养肺润燥,可以通过尝试中医药防疫方、佩戴防疫香囊等方法,增强自身免疫力,保养肺脏。
秋季养肺关键在润
中医讲究根据四时阴阳来调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五行上来看,肺对应“金”,而秋天也对应“金”,秋气通于肺,所以秋天正是养肺的好时机。至于养肺和润燥的关系,由于秋天天气干燥,空气中水分少,而肺喜润恶燥,所以养肺需润燥。
咳嗽是肺燥最明显的症状之一,部分患者甚至“咳血”,这是因为毛细血管十分脆弱,若在干燥的环境中咳嗽,很容易引起毛细血管破裂,所以产生咳出血的现象。此外,秋天还容易出现鼻子出血、干咳少痰、唇干口渴等症状。
董雷建议大家,立秋之后注意调节饮食,多食用银耳、雪梨等具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润肺去燥功效的食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梨性寒凉,脾胃虚寒、消化不良及产后血虚的人不可多食。
目前已经立秋多日,处暑也渐行渐远,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觉得,当下“秋天的味道”似乎不够“浓郁”,气候也不算干燥,这种情况还需要养肺润燥么?对此,董雷建议大家可以把9月23日秋分看作分水岭,秋分之前属于温燥,秋分之后属于凉燥,两个时间段都需要润燥,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要在润肺上下越来越多的“功夫”。
肺部疾病、呼吸道疾病患者要注意
近期,董雷在临床中碰到越来越多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春夏时节大约只有5%~10%的患者属于呼吸道疾病,然而最近的数据却在翻倍增长。”互联网大厂青年小宋(化名)就是其中一员。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因工作原因常常需要熬夜加班,他自己也喜爱火锅、烧烤等重口味食物,几顿下来,小宋的扁桃体就发炎了,两三天过去了,病情越来越严重,甚至连吞咽都出现问题,只能吃流食。经检查,小宋患有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这位患者扁桃体发炎很严重,两侧扁桃体肿大得快要连到一起了,扁桃体上还有脓性分泌物。”董雷提醒道,大家千万不要觉得扁桃体发炎是“小毛病”,严重的化脓性扁桃体炎可以导致败血症,千万不能忽视。此外,在秋季的饮食方面,不要贪恋燥热食物,饮食清淡为主,多多补充水分。
对于那些本身就患有支气管扩张等呼吸道疾病、鼻炎、以及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入秋之后要格外重视养肺润燥。
董雷建议每年秋天定期去医院呼吸科就诊,提前防范,以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同时,还要注意不要熬夜,少抽烟喝酒,保护肺脏健康。
养肺、抗疫两手抓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中,肺在最高的位置,有“华盖”之称。肺也被称为“娇脏”,因为肺开窍于鼻,容易受自然界外邪侵袭,不耐受寒热燥湿,所以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呼吸道病毒,首先影响肺脏。
“从中医的角度,新冠肺炎属于湿毒疫。”曾驰援过武汉抗疫的董雷介绍说,中医药治疗瘟疫有几千年的历史,不仅关注病毒本身,更关注病毒这种“外邪”侵入人体后产生的各种症状及变化,重视从患者整体出发,辨证论治,扶正祛邪,调整人体的脏腑机能,达到人体阴阳平衡。
据了解,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经验方面秉承“隔离四类人,漫灌中药汤”的理念,其中“漫灌中药汤”就是指中药“大锅汤”,是中医运用“通治方”防治瘟疫的有效方法。
董雷说,“很多医院也推出中药颗粒剂、汤剂等预防方,我们也研发出‘新华防疫1号方’(颗粒剂)、‘新华防疫2号方’(颗粒剂),这些都具有益气固卫、扶正祛邪的功效,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但要注意药方不可长期服用,普通人服用5-7天即可,气虚乏力者可服用2周至1个月。另外,民间曾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大家也可以购买防疫香囊,悬挂于房间或随身佩戴。
“中医药方和香囊虽然能起到预防作用,但也不是万能药,大家一定要科学看待中医药与新冠肺炎之间的关系。”董雷提醒,大家仍然要积极接种疫苗,提高防控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多措并举防控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