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三字诀:“快短命”;择偶三条件:年岁大、相貌丑、从未被人爱过
郁达夫三五轶事趣谈
![]() |
郁达夫与王映霞才子佳人曾为爱不顾一切走到一起,一时轰动上海滩。 |
![]() |
左起:成仿吾、郭沫若、郁达夫、王独清 |
■李美艳
郁达夫是杭州富阳人,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最杰出也最独特的一位作家。他短暂的一生文学历程,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解释不清的疑团。
2008年8月我曾赴广州附近河源市寻访苏东坡贬至惠州等地事迹。那次参访群贤毕至,得遇专门研究郁达夫一生事功的李远荣先生,获赠所著《郁达夫研究》一书,内容备极详尽,他除曾亲访郁氏身边众亲人故旧外,并将大陆、港、台及郁氏当年流亡至星洲、印尼各地的研究郁氏专家撰文集整书内。其中尤以王映霞女士提供的与郁氏结婚12年的第一手资料,包括汉学家马汉茂爆料王映霞出轨的情书,导致郁王婚变的假假真真,对郁氏的了解更是珍贵无比。书中并透露王映霞女士曾于1990年12月29日,以84岁的高龄访台,和当年在杭州时的郁家挚友90岁的台湾老立委胡建中见面,在台湾3个月,轰动整个文化界和文坛艺坛,当然也挖出了很多郁王分手的秘密。
我们过去书禁甚严,文坛前贤的一切均无法得知,一些零星资料,也无法拼凑成全貌。我对郁达夫先生也只知一些他的名诗词,和他在印尼被日本人谋害未找得真凶的悬案。
获得远荣先生赠书瞬已7年过去,至今才得以以郁氏三五轶事为饵,想请对郁氏文学前辈有兴趣的人,及对王映霞女士关心的人,从李远荣所著《郁达夫研究》多些了解。
写作就是要“快短命”
郁达夫一生狂放,做学问鞭辟入里,说起话来要言不繁。听他讲演很过瘾,但也得忍受他那单刀直入的快感。有一天他应邀去演讲,题目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概念》,这是一个入门的话题,应该有一番阐释,谆谆善诱,把学习者引领进去。但达夫先生一走进演讲厅,二话不说即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下三个字:“快短命”,底下听众一头雾水,不知他这位老师吃了什么药,演讲变成要人快点短命。
然后他便解释说,我要讲的“基本概念”就是这“三字诀”:“快”就是痛快;“短”就是要精简扼要;“命”就是不离命题,演讲和作文都是一样,都不能离题太远。
郁达夫从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到说完话,前后不到两分钟,完全符合他的要诀,“快短命”。
为尊严,“我不能将我的中文姓名和学籍告诉你”
郁达夫的第一篇小说《银灰色的死》,于1921年7月发表在上海《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上,署名是三个英语字母“T·D·Y”。该年9月,他又在《学灯》上发表他平生第一首新诗《最后的慰安也被夺去》,署名仍然是三个英语字母,却变成了“Y·D·T”,显然是前者的倒写。他是想隐去中文“郁达夫”三字,改以这三字的英语拼音头一字来代替,然而不论正写倒写都有错,郁达夫的英语名字拼音三首字应是“Y·D·F”,却都把“F”错成“T”了。郁达夫的正式英语名字叫“James Daff Yowen”,就是这个英语名字也有一段趣事。
1919年,郁达夫去参加外交官及高等文官考试,在北京时,他很想去求见胡适,就给胡适写了一封毛遂自荐的信,署名就是这个英语名字。他还在信上说:“万一你不愿见我,恐怕与我的dignity(尊严)有损,所以我不能将我的中文姓名和学籍告诉你。”
一个一生都在抗日的文化名人
郁达夫除了写小说外,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散文,如《沉沦》、《达夫日记》、《达夫游记》,将他的爱与恨、情与梦都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郭沫若在《论郁达夫》一文中便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让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以至于狂怒。”
郁达夫也是诗人,新旧诗都写,但以旧诗最擅长。他的名句“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多情累美人”,为《钓台题壁》一诗中的三四两句,痛写他忧时感世的情怀。又在《西湖春雨》中有“楼外楼头雨似酥,淡装西子比西湖。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更表露他愤世嫉俗的心中积郁。这种忧时感世的情怀,也促使他成为“一个一生都在抗日的文化名人”。
恋爱对象“要没有人爱过”
郁达夫25岁在安徽安庆教书时,他对要物色的恋爱对象,开出了三大条件:一、年岁要大一点。二、相貌要丑一点。三、要没有人爱过。
结果物色了很久,才选上了一个名叫“海棠花”的妓女。这个够条件的女人根据湖南才子易君左的形容:“天生一副朱武的异相,嘴可容拳,下巴特长,而上额不容三指……又黑又矮,年已二十七八岁,犹是女儿身。不知几千万年前所修,修到一名才子文豪独垂青眼,结下一段莫名其妙的露水姻缘。”这段轶事是真是假恐难查证。
其实郁达夫在很小即已承父母命与同乡孙氏女子订亲。据1915年他与孙姓女子初次见面的印象是:“荆钗布裙,貌颇不扬,然吐属风流,亦有可取处。”孙女即郁达夫的原配孙荃,孙荃亦善诗词,郁一直视如敝帚。辛亥革命郁去广州以后就和孙荃分居,并于1928年2月在上海和王映霞结婚。郁王的结合当时有“民国的才子佳人”珠联璧合的美誉。然由于时代的不幸,阴错阳差造成二人之间互不信任、蜚短流长,更由于郁达夫的颓废文人性格,嗜酒如命,甚至吸毒,终致王映霞忍无可忍,这段婚姻勉强维持了12年终告破裂。
郁在和王映霞离婚后,到新加坡的《星洲日报》担任副刊编辑,与一位在新加坡情报部门的华籍职员李筱英有了一段时间的情人关系,终因郁的13岁儿子坚决反对,未再有发展。郁的第三位正式的夫人是印尼华侨何丽有,何丽有本名陈莲有,相貌平庸,和郁达夫认识后,郁建议改名何丽有,即“何美丽之有”的意思。因陈莲有系老华侨的后代,不懂中文,便也欣然接受。
郁到印尼后,改名换姓为赵廉,为了避开日本的跟踪,与友人合伙开酒厂,自己当老板。他和何丽有平日交谈都是用马来话,所以只知郁是酒厂老板,两人恩恩爱爱,生有一儿一女。直至郁达夫被日本人暗杀,何丽有才知道自己是嫁给了一个一生都在抗日的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