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民声

“国际大赛”的虚名不要也罢

微观点:家长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认知。修复拿国际大赛自欺欺人的心态其实只要明白一件事:教会孩子做人远比教会孩子弹琴重要得多。

  ■阮向民

  陪着孩子打飞的满世界跑,目的只有一个——参加各类艺术大赛!这几天,不少家长的朋友圈,晒着自己孩子参加各种艺术类比赛的经历和名次。这些大赛听起来都很“高大上”,比赛的名称里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国际”等字眼,让人感觉国际范儿十足,但这张参赛门票都附着一份沉甸甸的报价,比如去新加坡比赛,就有两个套餐,6000元和8000元。这样的比赛,有多少含金量?

  有道是艺不压身,学一份才艺,也许就意味着多一条出路。但是这条路未必每个孩子都走得通,很多时候,只是家长们的一厢情愿。而所谓的国际大赛,只是迎合家长们望子成龙心态的一场生意而已。

  看看这些国际大赛有多不靠谱吧。一位业内人士曾带着百余个浙江的孩子出国比赛,到了现场一看,全国有好几千学生参赛,所谓的国际大赛只是把赛场搬到了国外而已。据这位业内人士说,家长们带孩子去过一次,基本上没人再会参加下一届,但是每年又有新的家长们带着孩子投入进来。按中国的人口,这样的国际大赛从来就不缺选手。

  当然,只要比赛质量货真价实,在哪比赛也不是什么大问题。那么再来看一个例子,一名学琴才一年半的幼儿园孩子,只要交了钱就能参加国际大赛,而且是决赛。也就是说,所谓的“国际大赛”,关注的并非是参赛者的真实水准,只是盯着家长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其实,家长们并非不知道所谓的“国际大赛”只是个虚名,举办者也往往是民间组织,根本扛不起那面“国际”的大旗。之所以心甘情愿、自欺欺人地掏腰包把孩子送到赛场,除了给孩子一个历练的机会,更多的考虑是为了让孩子升学时,能在简历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才是家长们的“良苦用心”。

  但是,花6000元钱给孩子的简历镀金,这样的任性到底是在帮孩子还是害孩子呢?如果让孩子们从小就认为“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如果让孩子通过一场“国际大赛”见识到拼爹的“能量”,这样的人生第一课该上还是不该上呢?

  家长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认知。修复拿国际大赛自欺欺人的心态其实只要明白一件事:教会孩子做人远比教会孩子弹琴重要得多。


浙江工人日报 民声 00002 “国际大赛”的虚名不要也罢 2017-08-05 2 2017年08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