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工报视野

为创新强省 人才强省筑牢根基

  (上接第1版)

  援藏教师王德伟

  来自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的王德伟,是浙江省“组团式”教育援藏支教团45名成员中的一员,也是支教团的领队。

  “西藏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候寒冷,多风沙,含氧量只有内地沿海地区的60%,缺氧对人体生理影响很大,头痛、失眠、胸闷、气喘更是高原的‘土特产’,一个普通的感冒就可能会带来生命危险。”王德伟说,比气候环境更难克服的是对家的思念。

  孩子一句“爸爸,我好想你”触动了一位1.8米高的老师的泪点。这也让王德伟深思,该如何给予老师们精神上的慰藉。“于是我们每个月特别是有传统节日如中秋、端午的日子,组织老师们进行聚餐茶话活动,让大家在团队中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除了克服自身的困难,还要克服对当地教育的陌生。“学生告诉我们,背诵是他们能拿到好成绩的唯一方法,即使这样,汉语文、政治学科的平均分也勉强超过50分,其他学科平均分基本上是二三十分。老师上课缺乏互动,学生缺乏思考空间。学校里没有立过一个课题项目,实验教室积着厚厚的尘土……”

  支教团的教师们用两个月的时间调研走访,深入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加班加点讨论和制订了10个方案,递交那曲教体局和浙江省教育厅审核,获得一次性通过,并得到了袁家军省长的充分肯定和殷切勉励。

  进藏一年来,教育援助结出了丰硕成果:2017年高考上线率达到99%,本科上线率达到62%。同比增长9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最好成绩。省委书记车俊作出批示,对“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王德伟动容地说:“一年中,我们感触最深的是,教育援藏让民族感情不断地加深。可以说,浙江省的援藏老师是用自己的真情和才能在西藏书写着‘民族相亲、一家有爱’的动人故事。”

  乡村教师蒋有兵

  “我任教的浪川乡双源完小位于淳安县名山大连岭脚下,离县城60余公里,属于名副其实的大山深处的偏远乡村。学校现有的66名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12名教师既有50后70后,也有80后90后。”蒋有兵说,正是这样一支“忘年交”的教师团队,扎根乡村,无怨无悔;三尺讲台,孜孜不倦;守护童心,其乐融融。

  他回忆起2014年8月31日,正值新学年开学报到,而他的办公室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一个身材瘦小的男子,先抱着一个腿脚有些不便的女孩,放下孩子后,又抱了一位中年妇女进来。这个10岁的小女孩叫汪凌莹,因为5岁时摔过几次,腿慢慢畸形,6岁后便渐渐地不能走路了。她的母亲则是先天残疾。

  “校长,求求你!让我来读书吧,不读书以后没有饭吃的。”小凌莹的眼神渴望而胆怯。蒋有兵被深深地震撼了,他说,“我没有多想,因为我是教师,也是大山里的孩子,我深知读书改变命运的真正意义所在。明知道会很困难,我还是想试一试,让她第二天来校随班就读。”

  然而面对种种困难,只上了一天课的小凌莹就不得不自愿放弃了。看着小凌莹眼里涌起的泪水,蒋有兵也湿润了眼眶,他作出另一个承诺:她来不了,我们就去!哪怕只有我一人。

  令人欣慰的是,在提出免费送教上门的建议后,其他的11名老师一致表示:为了“每一个”,我们“一个都不能少!”从此,12名老师一起成了小凌莹的班主任。

  每周一次上门教学,每次上课两个半小时以上。从学校到小凌莹的家,有近4公里的路。因为不通公交车,每次送教,老师们都是走路或骑车。这一走,就是3年,这一骑,就是1000公里。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哪怕有人退休了,有人调离了,又会有新人接过这支特殊教育棒!先后有17位老师参与接力送教。

  现在的小凌莹不再是那样的“不堪一击”,她变得开朗、乐观、懂事,对未来也有了信心和希望。蒋有兵说,“我们一直在和小凌莹一起规划未来,让她能在茫茫的人生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盏明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或许有一天,这个女孩能从精神和生活上真正‘站’起来,自食其力。”

  新的学年开启,而轮椅上的课堂也会一直延续……“身为乡村教育人,我们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温暖那‘每一个’渴望的眼神,只为守护那‘每一个’稚嫩的童心,只为守望那一片片绿。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这是我们乡村教师职业的理想和工作的态度,也是坚守乡村的理由!”


浙江工人日报 工报视野 00004 为创新强省 人才强省筑牢根基 2017-09-08 2 2017年09月08日 星期五